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联对清代戏曲的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联对清代戏曲的研究

苏联对清代戏曲的研究

苏联汉学界对清代戏曲的译介,有马里诺夫斯卡娅翻译的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两剧的片断和索罗金所译杨潮观的单折杂据《罢宴》。这三个片断译文均收入两百卷《世界文学大系》的《东方古典戏剧》分册里。另有吉什科夫翻译的朱㿥《十五贯》的全译本,此译本1957年由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清代京剧剧本《十五贯》,由苏联著名前辈学者瓦西里耶夫(王西里)译出,1929年在列宁格勒出版。苏联汉学界专攻清代戏曲的研究者有马里诺夫斯卡娅、古谢娃和谢罗娃等。马里诺夫斯卡娅研究清代戏曲的重点是洪昇及其剧作《长生殿》,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此为课题的。她发表的有关洪昇的论文有:《十七世纪下半期的中国杂剧》(《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第四届学术会议报告提纲》,列宁格勒,1970);《论洪昇〈长生殿〉的创作意图》(《列宁格勒大学学报》,《东方学》第十集,1959);《洪昇及其时代》(《亚非国家语文学研究》,列宁格勒,1966);《论洪昇〈长生殿〉的形式兼论它的若干艺术特点》(《中国和朝鲜文学的体裁与风格》,莫斯科,1969)等。在《十七世纪下半期的中国杂剧》一文中,马里诺夫斯卡娅对清初的十三种杂剧按四种题材进行论析。即:历史题材,作者以为在明灭清立的最初年代,历史题材大为流行,剧作者利用描写古代生活和隐士的作品,抒发亡国之痛和对现实的不满,把遁世视为对现状的消极抗议,也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爱情戏,反映妇女命运的传统题材,这些爱情戏突破了传统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剧不仅歌颂了女性的才学和本领,特别歌颂了伸张正义的巾帼英雄;幻想题材剧本,以描写道家群仙为主,大多并不宣扬什么哲理和宗教的教义,但带有一定的揭露的成分;谱写前代天才人物的剧本,以适应一些文人学士的欣赏口味。这四种题材体现了十七世纪后半期清初戏曲的创作特征。马里诺夫斯卡娅在研究洪昇及洪昇创作《长生殿》时可能参照前人著作等文献资料,她认为洪昇受影响于白朴的《梧桐雨》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洪昇描写李、杨,有他自己的意图,那就是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胜利。洪昇对唐明皇的描写,虽然基本上是承袭传统的描写,但形象显得更为复杂,在《长生殿》里,唐王既有天才的自尊又有纯粹人性的软弱。而洪昇笔下的杨玉环已冲破了传统的描写,杨贵妃以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出现在戏剧里,这是一个甘愿为爱情、为拯救君臣献出生命的女子。这是对维护男尊女卑封建传统思想的一种批判。杨贵妃不是安史之乱的祸根,而是安史之乱的牺牲品。为此她对《长生殿》的评价极高,认为洪昇的艺术方法已经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是中国十七世纪戏曲文学的光辉成就。苏联汉学界评论,马里诺夫斯卡娅对洪昇创作的研究,无论是广阔性或深刻性均有所推进。七十年代以后,《桃花扇》研究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副教授古谢娃(ГусеваЛ.)的第一篇论文《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收入《国外东方文学史校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一书(莫斯科,1970),文中将《桃花扇凡例》翻译出来,并详细阐发孔尚任在《凡例》中表述的观点。以此论证孔尚任“代表着对中国戏曲中的保守陈旧事物持否定态度的一派”,“主张在完全新的基础上,也就是必须根据作者的旨趣进行创作”。古谢娃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孔尚任的创作观与英国的艾狄生、法国的狄德罗以及意大利的卡尔罗·哥尔多尼的创作原则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孔尚任更接近于哥尔多尼在改革中提出的“宣传新思想,描写新人物”的主张。在人物描写方面,她的《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莫斯科大学学报》,《东方学》,1972,NO.2)一文,特别提到第四十出《入道》的追荐文里面提到的《殉难》群僚的名单中有东林书院的活跃分子范景文、李邦华、马世奇的名字,就使这篇文字带上了“反对派的色彩”。在《孔尚任〈桃花扇〉的命运》(《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莫斯科,1974)一文中,在论述剧本的遭遇和剧作者的生平时,论述了《桃花扇》这种剧本为什么没有被宣布为大逆不道,反而能在皇宫里演出的原因。她的《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民间传统》(《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莫斯科,1977) 一文,试图阐明孔尚任创作里的民间传统,这表现为剧中有一系列来自民间的人物,如老礼赞、渔翁、樵子等,这类人物是人民因素的代表。此外,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家谢罗娃的论文《道家人生观与戏剧:十六——十七世纪》(莫斯科,1982),是专门论述十六七世纪中国剧作家思想观点的文章,她指出汤显祖把人的生活看成是最大幸福,确信人本身的价值,这和道家的生活观是对立的。而《牡丹亭》里的道觋情节已经被作者“文学化了,只起帮助作者表达中心思想和使戏剧增强趣味性成分的作用”。同时,谢罗娃又剖析了洪昇的思想,指出洪昇作品所宣扬的思想,即是“感情具有包罗一切的意义”,在权衡幽明两界的优劣时,洪昇以为“地上的生活虽然短暂,却充满‘感情的甘旨’”。谢罗娃还指出:“十六七世纪中国戏曲作家的肉体享乐的观点,与其说近似欧洲巴罗克文字,不如说更接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不羁、肯定自我、意识到自我价值的肉体享乐观。”

☚ 苏联对明代戏曲的研究   元曲对朝鲜的影响 ☛
000088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