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联对明代戏曲的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联对明代戏曲的研究 苏联对明代戏曲的研究苏联学者对明代戏曲的研究,以已故汉学家马努辛(В.С.Манухпн,1926—1974)和任教于列宁格勒大学的女学者马里诺夫斯卡娅的成就最为突出。马努辛曾从事李贽思想及明末进步思想家反封建礼教斗争的研究,因而他很注意描写卓文君的剧本。他的《卓文君与昙阳子:思想对抗》(《莫斯科大学学报·东方学》1977,第4号,43—52)论文,试图阐明中国十六世纪发生的思想对抗,特别是关于妇女贞节问题上的对抗。马努辛认为,昙阳子与卓文君两个截然相反的典型,一个是矢志守节的烈女,一个是敢于坚决与封建婚姻抗衡的刚勇女子,从而论述了两种思想典型的对立。前者“是和世俗的、肯定生活的、号召为幸福而斗争的理想对立着的,是一种苍白的、禁欲主义的、宗教的‘理想’……它号召人们为了‘拯救罪恶的灵魂’而牺牲自我”。而后者正与之相对。马努辛以此种题材为内容的还有两篇有关《紫箫记》和《紫钗记》的研究论文,一篇是《论汤显祖〈紫箫记〉》(《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莫斯科,1974),另一篇是《汤显祖戏曲〈紫钗记〉》(《中国语文学问题》,莫斯科,1974)。马努辛认为汤显祖的创作迥然不同于明代其他戏曲中的主旨,不搬用儒家教条,不援引三纲五常,而是以一般人的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依据。丈夫思念爱妻的心理描写,小玉富有人情味的着力刻画,都属于《紫钗记》的创新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与剧作家的进步观点有关。马努辛强调,汤显祖的观点是在“早期启蒙主义者”李贽的影响下形成的。戏曲研究家马里诺夫斯卡娅的研究重点在明代和清初的杂剧。她的三篇论文,循序描述了明杂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明初杂剧(十四世纪下半期至十五世纪上半期)》(《远东国家文学》,莫斯科,1976);《中国杂剧发展的明代中期阶段(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末)》(《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第九届学术会议报告提纲第1册,莫斯科,1980);《晚明的中国杂剧(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上半期)》(《列宁格勒大学学报》历史、语言、文学,1979,第20号第4册)。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对每一时期的主要作者和他们今存的作品按照主题划分了几个组,作了介绍。作者以该时期戏剧创作状况、社会生活环境、时代思潮等因素,解释某一组主题的出现与消失。马里诺夫斯卡娅在研究明末杂剧的文章里把剧本按主题划为五类:爱情生活戏、反映妇女命运的戏剧、历史剧、暴露黑暗的戏剧、哲理宗教剧,分别给以评论。除了概括性文章外,她还写了有关个别剧作家和作品的专论。如:对朱有燉的剧作《刘盼春守志》评价较高。她认为剧作者摆脱陈套,另辟蹊径,采用悲剧结尾的创作方法是成功的。《描写中山狼的两种十六世纪戏曲》(《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1974)一文,则将王九思《中山狼院本》及康海《中山狼》杂剧进行比较研究,她着力阐明两个作品的中心思想,即对恩将仇报行为的谴责,认为这两个剧本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里诺夫斯卡娅评论徐渭的文章《徐渭及其戏曲遗产》(《东方学》第3集,列宁格勒,1977),主要内容是对《四声猿》剧本的创作过程给以考析;论文《叶宪祖的戏曲创作(1566—1641)》(《东方学》第6集,列宁格勒,1979)对叶宪祖创作《四艳记》、《骂座记》等九种作品作了精辟分析;论文《孟称舜的杂剧(十七世纪上半期)》(《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莫斯科,1978,第2册),评论孟称舜杂剧的特点是“情节紧张有趣,曲文优美典雅,大都用北曲,但对古典的形式有重大突破”;论文《冯梦龙的戏剧性创作活动》(《历史语文学研究》——康拉德院士纪念论文集,莫斯科,1974)、《孙仁儒戏曲<东郭记>》(《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1974)、《齐东绝倒》(《东方学》第2集,列宁格勒,1976)、《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著名诗人(以关于苏东坡杂剧为例)》(《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第十届学术会议报告提纲》,列宁格勒,1982,第2册)以及《明代的暴露戏曲》(《东方学》文集第1集,列宁格勒,1974)等,均有创见,可资借鉴处不少。关于明代戏曲的评作,仅有《牡丹亭》选段译文,由汉学家孟列夫选译,收入《中国古典戏剧:印度·中国·日本》一书,此书1976年由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出版。 ☚ 俄苏对元曲的翻译与研究 苏联对清代戏曲的研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