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陶渊明的译介
苏联从1935年开始译介陶渊明的作品,有休茨基翻译《桃花源记》,登载于《东方》文集第1辑。此后不断有人翻译陶诗,至1984年陶诗的俄译已有22种(包括零篇发表和结集成单行本)。其中以艾德林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文艺出版社,1975年,第47—160页)所收的陶诗为最多,共77首。
最流行的是艾德林译、注并序的两种单行本。一种为《陶渊明抒情诗集》,文艺出版社,1964年,151页。另一种为《陶渊明诗集》,文艺出版社,1972年,238页。
艾译的几种陶诗选本已有包括诗人的主要作品,如致亲友、《命儿》、致友人、《归田园居》、《杂诗》、《饮酒》、《止酒》、《拟古》、《读山海经》、《咏贫士》、咏荆轲、咏怀、咏史、《桃花源记》等各种题材的诗。像《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名篇也在有些选本或报刊上译载了。
曾经译过陶诗的其他汉学家还有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吉托维奇、戈雷金娜、康拉德等。
俄文评论陶渊明的资料最早见于1914年叶戈罗夫和马尔科夫编的诗集《中国之笛》(第59页)。此后直至八十年代评析陶诗的文著共发表十种。主要的论者是艾德林、阿列克谢耶夫、费德林等。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在专著《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1916)中提到司空图所受陶渊明的影响,后来在《中国文学》 (载《东方文学》第2卷,1920年,第30页)一文中指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上显然起了俄国普希金的作用”。费德林在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时也指出,唐代诗人的成就是“向伟大的前辈屈原、陶渊明”等吸取经验的结果。
专论陶渊明的创作的则是艾德林的专著《陶渊明和他的诗》。它全面系统地评论陶渊明其人,并联系时代和身世进一步分析陶诗的创作,包括《归田园居》、《归去来辞》、《拟古》、《咏贫士》、《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作,也涉及咏怀咏史诗。他指出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说陶诗继承了汉魏以来“诗言志”的传统,从陶的田园诗表面上看是“遁世”,实际上他不是走向归隐,而是走向人民,为自己的理想而积极奋斗。持此观点的汉学家还有阿·图尔科夫,他在1965年《外国文学》第6期(第258页)上发表文章也说陶渊明是“走向人民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