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立案前的审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立案前的审查司法机关依据刑事案件立案条件,对控告、检举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核对,确定是否立案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控告、检举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立案前的审查,是能否正确、及时立案的前提,立案或不立案取决于对立案材料审查的结果。对立案材料的审查,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立案前的审查司法机关对犯罪事件、民事纠纷和不服行政处理的告诉等立案材料,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立案条件的行为。在中国,刑事案件立案前审查,主要是司法机关对于控告、检举、自首、移送、交办和自己发现的违法犯罪材料及时审查,必要时可以请控告、检举人或单位补充材料,司法机关也可以派人直接调查、或者配合有关部门联合调查。对于需要勘验现场的,应迅速组织力量勘验,以发现和收取犯罪痕迹和证据。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即填写 《立案请示报告》,经领导批准或决定,制作《立案决定书》,并报上级机关备案审查。县级以上干部、知名人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犯罪需要立案侦查的,应按规定向有关部门通报。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予立案。需要党纪、政纪处理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并通知原控告、检举单位或个人。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必要时应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立案前审查,主要是根据起诉状和其他材料,审查是否具备提起诉讼的条件。即审查原告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否有明确的被告,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是否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不具备起诉件的则不予受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