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级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在原来的五个市级专业站,即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工作站、种子管理总站和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经过合并重组以后建立起来的。1994年进行筹备,1995年实施试运转,1996年迁入新址(吴中路628号)并正常运作。“中心”按照机构精简高效、强化综合功能、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整体优势的要求,本着农技推广、行政执法、经营服务分开的原则,设置四部八科。一是农技推广部,下设粮油、园艺、植保三个科;二是农技服务部,下设农药鉴定、植物检疫、土肥环保、种子管理四个科;三是行政事务部,下设人事科、办公室;四是商业管理部,管理所属经济实体。1996年底,“中心”有干部、职工150人,其中科技人员95名,占64%。人员实行了分流,在本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88人(其中科技人员74人),占58.7%;在经济实体单位从事经营服务的62人(其中科技人员21人),占41.3%。“中心”承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投资3 000万元,于1995年底建成综合楼、培训楼及辅助设施,建筑总面积6 142平方米,有检测实验、卫星电视、声像摄录编制、电脑和程控电话等系统。“中心”办有6个经济实体,年创利、创收近500万元。
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的。1956年1月,上海市农业局植物检疫站成立,翌年3月改名为上海市植保植检站。1957年8月,建立上海市种子站。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建于1962年7月。
“文化大革命”前期,1966年5月至1972年5月,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站被迫中止工作。1972年6月,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恢复工作,将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种子站和畜牧兽医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服务站,下按专业技术分设4个小组,对外仍以独立站名义行使职能。1975年1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种子站正式恢复建制,独立对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增设了一些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979年6月,为适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同年9月,为提供优质菌种,适应食用菌生产发展和出口创汇,建立上海市菌种站(1987年改名为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至1986年,为适应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立,探索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办站、发挥整体功能的改革,扩大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对市级农技推广、植保植检、土壤肥料三个站实施行政、业务统一领导,人、财、物统一管理。市种子站则继续实行自1978年10月开始的种子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站和公司两块牌子。1988年8月,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任务的改革调整中,市级又分设农业技术推广、植保植检、土壤肥料3个站,并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设作物栽培室,对外称农作物技术推广站。1989年8月,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种子管理条例》,市种子站改为种子管理总站,并按行政、技术、经营分开的原则,适当调整内设机构和人员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