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干旱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干旱灾害

(一)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是河南省最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极其频繁,在历史上就有“十年九旱”之说。从1380—1949年的569年间,河南省黄河流域有40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约10年7遇。新中国成立40余年来,全省干旱灾害平均每年成灾96.06万公顷,在生产技术比较高的水平上,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严重。
河南省干旱灾害发生有其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年际变化特点。这是由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均、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年际变化引起的。
1.干旱灾害的季节性。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季节性表现于一年中任何时段都会发生干旱灾害。根据河南农业生产上的农事活动安排,严重的季节干旱灾害主要有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其中伏旱最为严重,其次是初夏旱。在北部地区春旱重于秋旱,南部地区秋旱重于春旱。季节性干旱灾害还有连季持续出现的特点。
河南省春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以北地区,自北向南,春旱频率逐渐减小。在范县至滑县、新乡、泌阳一线以北地区,春旱频率在30%以上;淮河以南地区春旱频率不足10%;其他地区春旱频率在10%~30%之间。1949年以来,全省较大范围春旱发生的年份有1951、1953、1955、1962、1968、1971、1978、1981、1986年。其中1978年春旱灾害最为严重,干旱面积高达600万公顷,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90%,有33.33万公顷早秋田因干旱改种晚秋;小麦受干旱影响青枯早熟,比常年提前7~10天收割,夏粮生产减产严重。
河南省初夏干旱多发生在丘陵及沙河以北平原区,旱象一般始于5月中、下旬,于6月底或7月初解除,旱期达40~50天。全省初夏旱发生频率为30%~50%。豫东平原区以初夏干旱为主,出现频率高达35%以上。1949年以来全省大范围、危害严重的初夏旱发生年份有1955、1965、1966、1968、1969、1974、1986、1988年。1965年初夏干旱持续60余天,全省有333.33多万公顷秋田不能适时下种,其中有200万公顷推迟到7月上旬以后才下种;淮河以南地区有200万公顷水田改为旱作。是年初夏旱造成全省秋粮严重减产。
河南省伏旱一般始于7月初,于8月底结束。伏旱期间,无透墒雨日数可达40~70天,此间干旱对作物危害特别严重。河南伏旱灾害以豫西浅山丘陵、南阳盆地、淮河以北地区为多,出现的频率达30%以上;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伏旱的频率也较大,而且易出现伏秋连旱。由于淮河以南地区农业以水稻为主,需水量大,一遇伏旱减产就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省大范围、且危害严重的伏旱发生年份有1957、1959、1960、1961、1966、1972、1978、1986年。1986年伏旱严重,全省成灾面积共达273.33万公顷,其中重灾面积180万公顷,另有66.67万公顷绝收或基本绝收,200万人和5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河南省秋旱以豫北、豫西丘陵区出现频率较高,干旱持续时间可达80~90天,一般开始于8月中、下旬,延至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发生大范围的秋旱年份有1953、1956、1957、1966、1979、1989、1990年,其中以1956、1966和1990年最为严重。1990年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省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秋旱,干旱面积达366万公顷,严重影响麦播,直至11月中旬才完成小麦播种计划,造成小麦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严重。
连季干旱是由降水季节变化连续偏少形成的,最常见的连季旱有秋冬连旱,冬春连旱,这是秋冬春三季降水都比较少之故。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连季旱灾严重的年份有:1959年伏秋连旱,1960年春夏连旱,1965年春、初夏连旱加秋旱,1966年冬春夏秋四季连旱,1968年冬春夏三季连旱,1978年春夏秋三季连旱,1986年自上年11月—翌年8月持续几季干旱,1991年夏秋冬三季连旱。连季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其严重。
2.干旱灾害的区域性。河南省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加之各地地貌、土壤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干旱灾害分布的地理性差异。全省大致有5个不同类型的干旱区。
豫北干旱区。指省境内黄河以北地区,这里干旱以春旱为主,频率在30%以上,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此外还有初夏旱,冬、春、初夏连季旱,频率也较多。
豫西浅山丘陵、南阳盆地、淮河以北干旱区。是指淮河以北、京广线以西、沙河以南,卢氏、宝丰、内乡一线以东的地区。这里干旱灾害频率在50%一60%之间,以伏旱为主,频率在30%以上;其次是初夏旱,春旱相对较少。该区还易于出现初夏与伏旱相连,一般从5月中、下旬开始,于8月底或9月初结束。
豫东平原干旱区。是指东至省界、西至京广线,北抵黄河、南邻沙河的地区,这里平均干旱频率为50%~60%,以初夏旱为主,频率高达35%以上,春旱也较为明显,频率在25%左右。一般初夏旱始于5月中旬,至7月初或中旬结束。所谓“立夏不下,旱到麦罢”,即该区初夏季节降水气候特点的直观反映。
淮河南干旱区。该区指境内淮河干流以南的地区。这里以伏旱为主,频率在25%以上,秋旱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常出现伏秋连季旱,南部大别山区伏旱较少。
豫西山地轻旱区。该区指伏牛山腹地,这里年降水量多于毗邻地区,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因此干旱发生较少,即便有之,程度也明显轻于其他地区。
3.干旱灾害的年际变化。干旱灾害具有年际变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干旱成灾面积最少年为4.03万公顷(1958年),最多年达461.89万公顷(1986年),次多年451.55万公顷(1994年),平均每年达93.33万公顷左右。1959—1962年,1965—1966年,1978—1982年,1985—1988年为几个干旱灾害严重发生的阶段。以1985—1988年最严重,每年成灾面积都在153.33万公顷以上,平均每年312.87万公顷,其次是1959—1962年,每年灾害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平均每年149.47万公顷。以年代论,干旱灾害以20世纪80年代最重,60年代次之,50年代最轻,干旱灾害发生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 一、农业气象灾害   (二)雨涝灾害 ☛

(一)干旱灾害

(一)干旱灾害

长时间少雨或无雨, 特别是春、夏、秋三季连续高温少雨, 造成农田土壤含水量减少, 水分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种子不能发芽, 幼苗生长发育受阻, 影响农作物开花、孕穗、结实, 甚至植株枯黄干死, 造成减产或绝产。

☚ 一、种类和评估标准   (二)霜冻灾害 ☛
000070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