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交通旅游中心,也是中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辖越秀、东山、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芳村8个区及花县、从化、增城、番禺四个县,人口60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 9万人。土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4千公顷,山林面积296. 06千公顷,水域面积77. 06千公顷,山林和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一半。农业生产近郊以蔬菜、水果、畜禽、渔业为主;北部山区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南部珠江三角洲为粮食、甘蔗、水果、渔业生产基地。除生产粮、油、糖、菜、肉、禽、鱼、蛋、奶、果、花等供应城市外,还有部分蔬菜、水果、蔗糖、花卉、牛奶、水产品等运销国内埠际市场及出口国际市场。
广州市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面开放农产品价格,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购销体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并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广州市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92年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50.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36%;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43.40亿元,比1978年增长18.66倍,其中非农业产值占75.75%,农业商品率达到78.04%。改革开放使农民获得真正的经济实惠,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 153元,比 1978年提高1 903元;年末农民储蓄存款达78.89亿元,增长99.11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5.87平方米,增加1.47倍。主要特点是:
(1) 建立城郊型农业。随着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市场的需求成为生产经营的导向,传统的“以粮为纲”型的农业格局,逐渐为现代的、城郊型的农业格局所代替。经过14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以菜、肉、禽、鱼、蛋、奶、果、花“八鲜”农业生产基地。1992年蔬菜面积78 740公顷,比1978年增加1.14倍;总产蔬菜148.58万吨,增长1. 29倍;蔬菜优质品率达到55%以上,上市蔬菜可食率达9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20. 07万公顷,生产粮食104. 47万吨,比1978年减少5.94%;稻谷的优质品率达到76%。糖蔗面积19 736公顷,总产230.83万吨,比1978年增长71.70%。水果面积48 298公顷,比1978年增长1.65倍,总产40. 67万吨,增长6.89倍,其中荔枝、龙眼、芒果等多种年生水果的优质品率接近50%。产猪肉9.5万吨,三鸟出栏7 185万只,牛奶总产量3.01万吨,禽蛋产量2.38万吨,畜禽优质品率90%以上。鱼塘面积1.14万公顷,养殖产量6.44万吨,优质品率30%以上。特别是珍禽异兽和两栖爬行类优稀动物的人工驯养,获得成功并迅速发展,果子狸、梅花鹿、蛇类、龟鳖类、蛙类、山鸡、野鸭及鹧鸪等,已批量生产,不断上市,基本满足现代都市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2) 建设跨行业、集约化商品生产基地。广州市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组织各类专业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突破原来的限制,围绕一个产品或一个经营项目,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组织专业化联合与合作,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约化经营。如白云区江高镇禽畜联合公司、番禺市水产总公司等一批集产、供、技、销为一体的经济联合体;与此同时,加快集约化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展经营规模,如具有广州特色的丝苗米、荔枝等商品生产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3)发展农垦农工商综合经营。广州市农垦企业,通过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跨入了全国农垦系统的先进行列。1992年,全市农垦企业工农业总产值达30. 6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 6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5%;商品销售额15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白云山制药总厂,已发展成为白云山企业集团,拥有60多家分厂(公司),跻身全国500家最大型工业企业的前列,制剂能力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4)发展外向型为主的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获得较大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83. 52亿元,比1978年增长38.9倍。其中,工业产值136. 9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6. 62亿元,实现利润16. 51亿元。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1992年与1980年相比,来料加工、工缴费收入、合资合作企业我方收汇款及出口产品交货额三项指标,分别增长36. 8倍、329. 7倍和615.2倍,乡镇企业已成为广州市工业的重要一翼。
广州市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健全的科技推广网络,背靠大城市工业体系及众多城市消费者,加上十四年来已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经济实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做到“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四个相结合,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用现代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发达的城市型农业打下基础;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尽快建设大型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层层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市、县(市)、镇三级服务网络;领先科技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大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工作,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的贡献率,促进广州市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番禺市。番禺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下游,总面积1 313. 8平方公里,共辖21个镇,306个村,总人口80. 24万人。现有农业用地5万公顷,其中水田4万公顷,旱地0. 47万公顷,鱼塘0. 53万公顷,耕地土质有80%属珠江三角洲淤积土,土质粘而肥沃;20%属低丘台地的红壤上,土质酸而含沙。番禺市农业以水稻、甘蔗、香蕉、蔬菜、水产等种养业为主,年产稻谷26万吨,糖蔗21万吨,蔬菜30万吨,水果18万吨,水产品4万吨。工业以制糖、造纸、食品、橡胶、造船、玩具、化工、塑料、建材、服装加工、农业机械、汽车装配、电筒、电子原件等产品为主。1992年全农村社会总产值127亿元,比1980年增长13. 2倍;工农业总产值100.3亿元,比1980年增长14. 9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3.5亿元,比1980年增长4. 8倍;农村人均纯收入2 235元,比1980年增长7. 1倍。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挥优势,综合开发自然资源。1985—1992年,开发滩涂围海造田5 600公顷,主要种植莲藕、甘蔗,使农业年产值增加1亿元以上;开发山坡新种水果1 550公顷、发展香蕉7 000公顷,使全市水果面积增至1992年的9 200公顷,水果总产量17. 2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7. 3倍和30倍;新建鱼塘1 401公顷,改造江河水面0.8万公顷,发展淡水养殖业。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番禺市致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一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调整的重点是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方面大量转移,至1992年,农村劳动力35. 5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从原80%下降为48%,下降32个百分点;从而使大量土地逐步向耕田能手集中,涌现出适度规模经营种养业大户和商品生产基地(不含粮、蔗基地)900多个,其中专业水产基地540个,共547公顷;鱼果、畜禽综合基地94个,养鱼水面232公顷,种果219公顷,养家禽126. 9万只,养猪1. 79万头;家禽专业饲养基地119个,共养家禽238万多只。1992年,全市畜禽饲养量达1 21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 34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42 169吨,总值15 165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加4. 2倍和28. 4倍。二是发展能源、交通、通讯,为第二产业铺路垫基。1985年以来全市投入资金10多亿元,增建大小桥梁159座,新建、扩建公路434公里;增置汽车和机动船,使汽车总量达到9 292辆,比1980年增加12.8倍;机动船达3 617艘,比1980年增加2.6倍。使番禺从昔日交通不便的“死角”,变成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在电力方面,新建了莲花山燃油发电厂,使全市发电机组容量增至1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0亿度。1992年全市城乡全面实现电话程控化,电话总门数达6. 66万门,平均每3户一门电话。三是建立服务体系,发展第三产业。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体的服务系统,逐步建立起来,分布于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农业机械、流通运输等各行业,并遍及全市各个镇乡村。1991年,全市由联合体、个体组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有3 002个,从业人员达13 743人。
(3) 发展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番禺市把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深化改革重点来抓,通过外引内联,使以“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至1992年底,全市“三资企业”发展至570多家,利用外资2. 6亿美元,年产值25亿元;“三来 一补”企业发展至440多家,年工缴费收入达3 400万美元。全市工业企业总数达3 454个,比1980年增加1. 75倍,其中市镇集体办企业共446个,比1980年增加了43%;村及村以下办企业3 008个,增加2. 2倍。1992年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6.85亿元,比1980年增加20. 7倍,其中集体及村以下办企业产值占80%以上。
番禺市有着待开发的农业资源潜力: 一是有1.87万公顷滩涂资源可供开发;二是有2. 6万公顷江河水域资源可供发展水产养殖业;三是有0. 33万公顷山坡可供开发利用。因此,农业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