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理学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理学伦理思想

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它以伦理为宗旨并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而理学伦理思想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伦理思想,包括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伦理思想和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伦理思想。狭义的理学伦理思想,专指程朱派理学伦理思想。理学伦理思想产生于北宋,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当时,统治阶级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大地主、大官僚肆意兼并土地和盘剥农民,阶级予盾十分尖锐,先后爆发了王小波、李顺、方腊、钟相、杨么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的分裂和混乱,又造成了封建伦常的破坏和道德的败坏,儒、释、道三教并用已经不能维系人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伦理纲常和道德名教,禁锢人民思想以防“犯上作乱”,理学伦理思想便应运而生。理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来自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程朱理学家都承认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孟的“道统”,他们通过研究与注释儒家经典,来阐述其伦理思想。同时,又融合了佛教和道家、道教逆来顺受、“禁欲”、“主静”等思想。理学伦理思想从形成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萌芽于唐代韩愈和李翱,始发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奠基于张载、程颢、程颐、到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韩愈首先举起批判佛、道的旗帜,并提出了“道统说”,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李翱继承了韩愈的思想,并提出了“复性说”,认为性善而情恶,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复善性。这些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开了端绪。北宋以后,佛教理论进一步衰落,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家,努力提倡儒家学说;欧阳修等倡导以儒家学说为“本”,主张以儒家的仁义来取代对佛、道的信仰。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崇尚韩愈的“道统说”,进一步排斥佛道,提倡“仁义礼乐为学”(《欧阳文忠集》卷25)。他们的思想以及用注释儒家经典来阐发其思想的形式,揭开了理学伦理思想的序幕。周敦颐继承和发挥了《周易》和《中庸》的儒家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某些观念,撰写了《太极图说》等重要著作,构造了一个包托自然、社会、人生在内的有机统一体系的图式。他把“诚”看作是纯粹至善的人性和人生的最高原则。为了进入“诚”的道德境界,必须“主静”、“无欲”。他被尊为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山祖。邵雍与周敦颐一样,出入于释、老,而反求诸《六经》。周、邵的一些思想后来为二程和朱熹所吸收。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然而,他的伦理思想则是与程朱相通或相近的。他宣扬的“民胞物与”的仁孝思想,关于“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观点,关于“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说法,受到二程和朱熹的推崇,在理学伦理思想形成中起了奠基作用。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公认的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者。他们创造了天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初具体系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伦理思想。宣扬了“天理人欲”、“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主敬”、“格物穷理”等一系列伦理观点,从而形成了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形态,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二程创立的洛学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弟子甚多。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为四大弟子。杨时将洛学积极传播于南方,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影响较大。罗从彦在杨门“独得其传”(《宋元学案·豫章学案》),而李侗从学罗从彦,朱熹曾师事于他,深受其影响。南宋朱熹是程门四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对北宋以来的理学伦理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成为它的集大成者。他亦曾出入佛、道。后专心儒学,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把“太极”之“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并提出了理有层次的理一分殊说;继承与发展了程颐、张载等人关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理”与“人欲”、 “道心”与“人心”、“王道”与“霸道”、“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居敬”与“穷理”等一系列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这标志着理学伦理思想的成熟和完成。理学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有:(一)以“理”或“天理”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儒家伦理原则升华到宇宙本体的高度。程颐说: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遗书》卷2上),认为这个精神性的“理”是宇宙的本原。朱熹明确指出“理”的实际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其目的是为封建伦理作出哲学论证,加强它的权威性。(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其伦理思想的基本纲领。张载首先讨论天理、人欲问题,提出理欲之分。二程极力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进一步强调“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孟子集注》卷5),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13)。(三)强化“三纲五常”,宣扬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二程说: “仁者,全体;四者(义、礼、智、信),四支(肢)。”(《遗书》卷2上)朱熹也说:“盖仁也者,五常之首也”(《论语或问》卷1),仁为本体,“仁包五常”(同上书,卷15)。(四)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张载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二程赞同张载的观点,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遗书》卷22上),把伦理学上的人性论问题提到唯心主义本体论高度。朱熹采取了张载和二程的观点,为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纲领和道德修养论提供理论基础。(五)提倡“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二程和朱熹都主张道德修养首先在持敬,又强调“格物穷理”,以灭除人欲,悟得“天理”,达到“己与理一”的至高道德境界。然而,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在南宋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它受到了统治者的沉重打击,史称庆元学禁或庆元党禁。但朱熹的门人继续宣传师说,其门婿黄斡论述了朱熹在理学中确然不拔的领导地位,较有影响的弟子陈淳“卫师门甚力,多所发明”(《宋元学案·北溪学案》)。南宋末年,真德秀、魏了翁竭力弘扬理学伦理思想,使其逐渐兴盛起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理学伦理思想的价值越来越被封建统治者所认识;到宋理宗时,朝廷终于下诏推崇二程、朱熹,确立了程朱理学伦理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元朝,理学伦理思想通过理学老儒赵复而北传,姚枢、许衡、郝经、刘因等深受其影响。许衡和刘因为当时“北方两大儒”(《宋元学案·静修学案》)。南方的吴澄,与许衡齐名,人称“南吴北许”。吴、许两人虽都是朱学人物,但又“和会朱陆”,表现出元代理学伦理思想朱、陆合流的特点。明代初年,朱学学者有宋濂、方孝孺、曹端等人,但理论贡献不大。薛瑄和吴与弼都重视道德践履,从不同方面发展了朱熹的伦理思想。吴与弼的弟子陈献章从朱熹理学转向陆九渊心学,为王守仁心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罗钦顺改造了朱熹的理学,是从程朱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全面总结批判了理学伦理思想,后经颜元、戴震的批判,到清中期以后,理学日趋衰落,其颓势已无可挽回。在元、明、清三朝,封建统治阶级都竭力倡导理学伦理思想,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达六百余年之久。社会影响极大,其余波至今未已。明代中期以前,它起了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明代中期以后,它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到了近代,它的保守性越来越明显。它充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反对纵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讲究操守,注重气节;重视家教,以及一些道德教育方法,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