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农牧学校
全省有17所。1990年底有在校学生9 068人;教职工2 192人。在1 006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讲师137人、讲师394人、助理讲师268人、教员207人。在校学生攻读的专业,包括农、林、牧、渔、建筑、环保、藏兽医等17个专业。
1. 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该校建立于1958年。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之一。
学校占地9.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达154.4万元,藏书6.82万册,报刊杂志308种。校内有实习农场、养殖场、果园、植物园和校办工厂。另外,还建有校外“教学实习、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三结合基地。
建校以来,该校共向全省输送农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4 741人,培训短训班学员7 529人(次)。学校现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乡村建筑6个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招收农村青年、在职人员,学制3年。全校共有22个教学班,其中大专班1个,普通中专班19个,成人中专班2个,在校生1 002人;1987年曾接受外国留学生30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208名,其中专任教师13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2人,中级职称56人,初级职称39人,其他专业技术中级职称14人。
学校的重点专业是植物保护,开办于1958年。从事本专业教学并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有5名、中级职称人员3名。实验开出率达85.8%。该校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分配到县、乡两级农业技术部门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有5人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人获得国家级科技论文奖。
2. 成都市畜牧兽医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畜牧兽医学校是1956年创办的,其前身系省属成都会计学校。30多年来,学校先后设置农业会计核算、农业统计核算、工业会计核算、作物栽培、果树蔬菜栽培、畜牧兽医、园艺、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化、农村机电排灌、农业经济、农学等12个专业,共招收了中专学生3 475名,为国家培养了2 950名中专毕业生。学校还先后举办了农技、养鸡、养兔、乡镇干部、军地两用人才等多种训练班40余期,共培养学员1 421名。
学校现设2个专业,主要为畜牧兽医专业,其次是农艺专业。学校共有12个教学班,其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普通中专班6个(不包分配班2个),学制4年;招收初中毕业的成人3年制中专班6个。在校学生总数为50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有高级讲师9人、讲师和其他具有中级职称的28人、助理讲师16人。该校现设有基础、专业实验室7个,微机室1个,电教室1个,实验设备总值为15万元,实验平均开出率61.4%。学校有小型教学饲养场、电孵房及兽医门诊部,开展对外和到农村定点、定户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有中文藏书3万册,各种期刊400余种。1978年以来,学校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专业译文18篇,其中获奖2篇。
3. 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市农业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1960年9月升为大专,改名巴县专科学校。1962年9月停办,改设重庆市农业干部培训班。1964年9月改称重庆市农业职业学校,恢复招生。1969年3月又停办。1973年9月再次恢复,改称重庆市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占地10.1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31万元。有中文藏书3万册、外文藏书917册、报刊杂志106种。
学校规模640人。现有8个教学班,其中有2个农村不包分配班,共有在校学生232人。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49名;有高级讲师4名、讲师12名、助理讲师25名、教员9名。
学校设有畜牧兽医、园艺、淡水养殖、农学4个专业。重点专业是畜牧兽医,开办于1958年,在本专业任教的有高级讲师2名、讲师2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普通班学制4年,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各县、区、乡兽医站工作;不包分配班学制3年,毕业后回原籍服务。
学校创办以来,共招收中专学生3 291名,为国家培养了2 962名中专毕业生。从1973年起,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期,结业学员1 090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获省级成果奖的有9人。
学校设有教学实验农场1个,包括简易鸡场、猪场、奶牛场等。耕地面积3公顷多。
4. 重庆市第二农业学校。该校创办于1958年,是由重庆市农业学校分出部分师生组建起来的。1974年迁至永川,在地区农科所内划地建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地区农业学校。1985年又改名为重庆市第二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成立30多年来,两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只有24年。学校先后开办了果树、农经、农机、农水、蚕桑、植保、畜牧、兽医等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培训了农业技术人才4 463人(其中普通中专生3 103人,区、乡领导干部660人,农业技术员467人,农经干部159人,农资干部40人,农村职业中学师资40人)。
目前,学校设有农学、农经、蚕桑3个专业,开设了4年制普通班,3年制不包分配班,3年制普通班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干训班、专修班等,在校学生378人。学校主要招收重庆市内9区12县的应届、往届初中毕业生,完成学业后仍回本地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兼任教师14人。教师中,有高级讲师2人、讲师15人、畜牧师1人、助理讲师32人。学校图书室藏书5万余册,各种杂志300余种。学校有实习农场和果园、苗圃、鱼池,面积1.4公顷。学校总占地7.2公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5. 自贡市农业学校。自贡市农业学校建于1959年。1961年停办,1978年6月恢复办学。该校共为国家培养中专毕业生656人;举办各种训练班13期,培训学员980人。学校现设农学、园艺(果树)、农经3个专业,共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人。学校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24人。
该校的重点专业为农学,于1978年开设,从事本专业教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中级职称的教师7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学校占地1.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 818平方米,有实验楼1幢,实验室10个,电化教室1个,实验平均开出率为73%。藏书1.1万余册,报刊杂志260种。学校校办工厂(自贡新兴化工厂)生产W/O型金属清洗剂及高效预混猪饲料。1991年度实现产值62.61万元,总利润11.72万元,上交税金4.07万元。
6. 内江农业学校。内江农业学校是1956年6月在内江第二初级中学校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1959年7月将乐至蚕桑学校并入,作为其分校;同年10月又将内江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并入。1962年停办。1963年学校恢复,招收“社来社去”班。1969年再次停办。1973年又重新开办。
学校占地5.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近13万元,藏书4.2万余册,报刊杂志156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有高级职称人员16人,中级职称人员55人,初级职称17人。建校以来,该校共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才6 545人,其中:中专生4 037人,干部中专及专业证书班毕业生315人,各种培训班结业生2 203人。学校现设农学、农经、畜牧兽医、果树4个专业,有在校生775人。重点为农学专业,开办于1956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名、中级职称14名,本专业实验开出率为85%。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区、乡干部专业证书班学制1年。学校有教学实习农场1个。
7. 乐山市农业学校。乐山市农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8月,是从四川省郫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中分离出一部分师生员工,并接收四川省第一工农干部学校校产而成立的。当时名为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1985年8月更名为乐山市农业学校。
学校自1984年以来,
❶改革办学方向,即改面向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事业单位为面向基层、乡镇企业和农村;
❷改革招生分配制度,即改国家统招统分为统招统分与不包分配并举,7年共招收农村不包分配学生700余人;
❸改革教学模式,包括教学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30多年来,该校共为国家培养中等农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3 831名;各类培训班结业学员3 190名。这些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乐山市所辖区、县。
学校现设有农学、畜牧、农经、园艺4个专业,分别招收4年制统招统分和3年制农村不包分配学生。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6个,成人中专班10个,在校学生770人(包括常年短训班学员100人)。农学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开办于1958年,从事本专业任教的有高级讲师6人、讲师7人,实验开出率达92%。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23人,其中从事教学的高级讲师11人、讲师18人、助讲和教员30人。1978年以来,该校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10篇,获奖2篇。
学校占地5.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实习农场面积1公顷多。
8. 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四川省绵阳农业学校的前身是1940年时的遂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合并成都、重庆、壁山、三台等农校;1958年改为绵阳专区农业学校;1978年升为绵阳农业专科学校,保留中专部;1982年恢复绵阳农业学校至今。学校占地4.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和电化教育设备资产30多万元,藏书6万余册。
该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招收不包分配的初中、高中往届毕业生,学制3年。学校现有教职工298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27人。学校现设农学、园艺、农经、畜牧兽医4个专业。农学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从事本专业的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12人,实验开出率为72.4%。
学校从1940年开办以来至1991年底,共培养中专毕业生5 819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约培养8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农作、农机、农经、植保、畜牧兽医、蚕桑、园艺等专业中专生5 019人,培训农技干部3 159人。目前,全校有统招、委培、职高和不包分配不同层次,县校联办、乡校联办、学校独办等不同形式的班级共14个,在校生590余人。
学校有实验室20个,实验平均开出率为72%。校办工厂1个,年产值35万元。
9. 四川省涪陵农业学校。四川省涪陵农业学校的前身系1936年时的涪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7年改名为涪陵县立初级普通农作科职业学校。1942年,改称涪陵县立农业职业学校。1951年更名为川东区涪陵农业技术学校。1958年改为四川省涪陵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占地近9公顷,校舍面积1.86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9.5万元,藏书2万多册,报刊杂志320种。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和农村知识青年,学制分别为4年和3年制。教职工总数122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有高级职称的7名、中级职称22名、助讲21名、教员10名。除中专教师职务系列外,尚有其他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名。
学校现设有农学、农业经济与管理、果树、园林4个专业。骨干专业为农学,开办于1942年,从事本专业教学、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13人。
学校规模为640人,现有14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8个,成人中专班5个,职业高中班1个,在校学生473人。学校自创办以来,共招收中专学生3 058名,培养了2 375名中专毕业生;举办各种训练班38期,培训学员1 566名。
学校设有基础专业课实验室11个,实验平均开出率为64%。1978年以来该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业译文8篇,获奖4篇。
10. 四川省万县农业学校。四川省万县农业学校的前身系1936年时的四川省第九区农林试验学校。1940年改名为四川省立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改为四川省万县市高级职业学校。1953年更名四川省万县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占地面积16公顷,校舍面积2.84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115万元,电化教育设备投资价值12.64万元。图书馆中文藏书9.4万册,外文藏书0.6万册,报刊杂志85种。
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其中不包分配班学制为3年;个别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全校共有19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11个,成人中专班8个,在校生768名。学校创办以来,共培养了5 421名中专毕业生;举办训练班60多期,培训学员7 000名。优秀毕业生的成绩比较突出,获省级成果奖有30名,获国家级成果奖14名。
全校现有教职工175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有高级职称的20名、中级职称47名。除中级教师职务系列外,还有其他岗位的中级职称人员13名。1978年以来,该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业译文8篇,获奖4篇。
学校现设有农学、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园艺、农业经济5个专业。重点专业为植物保护,开办于1952年,在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名、中级职称6名。
学校有3 8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1幢,实验设备配套齐全,包括温室、网室、气象观测场、果园和中草药园、牧草园、兽医门诊部、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平衡饲料添加剂试验生产厂、植病研究室、昆虫标本室、食用菌栽培室等,还有校外实习基地2个。校办工厂年产值55万元。
11. 四川省宜宾农业学校。四川省宜宾农业学校的前身是1934年创建的宜宾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36年改为宜宾县初级农作科职业学校。1940年改建为四川省立宜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更名川南宜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2年改为四川省宜宾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占地19.3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10万元,藏书5万册,报刊杂志230多种。
学校规模为960人,现有20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18个,成人中专班2个,在校生共782人。到1991年底该校共培养中专学生6 763名(其中不包分配学生315人),各种短训班学员3 323名。这些学生大多分布在四川各地,分配到省外的有132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21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38人,教师职务系列以外的中级职称人员10人,助理讲师26人。1978年以来该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14篇。
学校设有农学、农业经济、畜牧兽医、茶叶、果树、酿造6个专业。重点专业为农学,开办于1934年,现本专业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名、中级职称9名。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到农业行政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单位工作。
学校有实验楼2幢,实验平均开出率82.4%。实习农场土地10公顷,分设试验地、茶园、茉莉花园、果园等。学校还有兔场、奶牛场、猪场、渔场、兽医门诊部、小型制茶车间和食品加工车间各1个。
12. 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的前身系1913年的南充县立中学,当时设普通、师范、农蚕、工业、医药五部。1932—1952年先后改为南充县立职业学校、南充县立农工职业学校、南充县立普通农作科简易机械科职业学校、川北技术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1953年2月改为四川省蚕桑学校。1958年恢复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名称。1965年学校分为农、蚕两校,农校迁至南充县现校址。1976年3月升为南充地区农学院。1979年停办大专,恢复中专建制至今。
学校创办以来,在20年代至30年代,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先生曾两次出任校长,培养了大批农业、工业、医药和教育人才。有的已成为科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如王恩泽、任仍强、任白戈、康乃尔、罗瑞卿等同志,曾先后就读于此校。几十年来,学校共培养大专学生572名、中专学生13 983名;举办各种训练班30余期,培养学员4 100余名。学校占地41.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图书馆有中文藏书8.5万册,外文藏书1 034册,各种报刊杂志450多种。
学校现设有土化、加工、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乡镇建筑、农学7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不包分配班、职工班、干部中专班学制3年;统招统分班学制4年。1991年该校共有教学班29个,其中普通中专班24个,成人中专班5个,在校生1 147人。有教职工226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有高级讲师19人、讲师50人、助理讲师18人、教员21人。除中专教师职务系列外,还有其他系列的中级职称人员10人。
学校设有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室21个,电化教室1个,实验设备固定资产81万元。实习农场耕作面积4公顷,果园2.6公顷,鱼塘1.3公顷,还建有兽医门诊部、养猪场各1个,粮食、饲料加工房和机具基本齐全。畜牧兽医、农学、园艺、加工、土化等专业均能在校内进行教学、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实习和实验。
1978年以来,该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业译文100余篇,获奖15篇;还积极承担省、地下达的科研任务,有5项获得了省、地科技成果奖。
13.四川省达县农业学校。四川省达县农业学校创建于1940年,当时为四川省立巴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农业学校。1959年改为达县专科学校。1976年升格为达县农学院。1982年,又改为四川省达县农业学校至今。
学校占地4.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17万元。学校藏书6.8万册,报刊杂志400种,有基础、专业实验室14个,实验平均开出率为75%。
学校现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果树、茶果、农经5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或3年。重点为农学专业,开办于1940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9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技、种子、土肥和植保等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55人,除中专教师职务系列外的其他中级职称人员13人。学校共有23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6个,成人中专班12个,技工班5个,共有在校学生1 077人。多年来,该校培养了2 975名中专毕业生;举办训练班24期,培训学员1 672名。
学校有1.5公顷面积的农场和果园,还设有兽医门诊部,除治疗本校畜禽疾病外,还对外服务。
14.四川省阿坝州农业学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60年秋,当时名为阿坝州农牧学校。1962年停办。1975年冬又复建。1981年,州政府决定分建州农校和州畜牧学校,农校迁茂县。农校现设有农学、农经、果树3个专业,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学制3年。
学校占地1.4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10余万元,电教设备1万元。学校藏书2万册,各种报刊杂志102种。学校共有5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4个,委培班1个,在校学生2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学校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9人。
1975年以来,学校共招中专生1 185人,其中毕业生1 018人;举办培训班8期,结业学员342人。约有10%的毕业生担任了县、区、乡及局、科、场、站的领导工作。
15.四川省阿坝州畜牧兽医学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学校创建于1975年,当时称为阿坝州农牧学校。1981年分为农校和牧校,牧校留原址,命名畜牧兽医学校。
学校占地2.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4 820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12万元。学校有中文藏书1.05万册,外文藏书500册,报刊杂志185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4人,另有其他高、中级职称人员各1人。
学校现设有畜牧兽医、畜牧、兽医、藏兽医4个专业。重点为畜牧兽医专业,开办于1975年。学校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5个,成人中专班1个,在校学生221人。
学校设有化学、物理、微生物、解剖、兽医、外产科和畜牧等实验室,还有校办牧场1个,饲养200多头(只)牦牛、羊、马等牲畜,供学生实验、实习用。
16.四川省甘孜州农牧学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学校于1975年秋创建。该校占地6.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有中文藏书4万余册,报刊杂志325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不包分配班学制3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20人,助理讲师16人,教员8人。
学校现设有农学、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3个专业。学校核定规模为480人,目前有10个教学班,其中普通中专班9个,不包分配班1个,在校学生393名。学校创办以来,共招收中专学生1 885名,为国家培养了1 472名中专毕业生;举办多种训练班8期,培训学员320名。
学校有基础、专业课实验室4个,实验平均开出率为54%。学校现有农场和畜牧场各1个。
17. 四川省凉山农业学校。四川省凉山农业学校于1978年6月正式建立。同年,凉山州与原西昌地区合并,州政府由昭觉迁往西昌,农校校址仍设在昭觉,在原州政府机关内。
学校占地3.2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农学、畜牧兽医、农经、园艺4个专业,共有在校学生452人,其中普通班学生204人、委培生70人、农村不包分配班178人。学校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师70人;有高级讲师3人、讲师22人、助理讲师19人,实验师1人、助理实验师5人、实验员8人,仪器设备总值40万元。图书馆有馆员1人、助理馆员2人、管理员2人,藏书3万余册。
学校还进行了以招收不包分配班为突破口的一系列改革实践,大力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87年秋学校在普格县普乐区建立了教学、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基地,教师走出校门,先后承担了省、州7个科研项目,有的已获省、州奖励。自1978年以来,学校共培养中等专业人才3 036人,其中普通班毕业生1 983人、“社来社去”班学生235人、职工中专班153人、不包分配班234人,还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600多人。这些学员中,有297人获助师级职称,13人获省、州科技推广奖,163人担任站(乡)级领导职务,30人担任局(区)级领导职务,2人担任县级领导职务,1人获1988年“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有教学实习基地8.3公顷,办起了奶牛场、示范养猪场和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