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字揆初︱导读 关于“人”的abc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字揆初︱导读 关于“人”的ABC
  • 位置: 首页/附录库/汉字揆初

导读 关于“人”的ABC

 “人” 与人体的许多造字,是由组字部件构成的,这些构字部件,应该说是常识性的,一般人大致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过关了。但是,简化后的许多汉字,脱离了原有的组字系统,打乱了汉字的本有结构,有些甚至遭到肢解,这些字如今要从字形切入字理,就很是有点费劲。因此对有些读者就有必要先行一番引导。
 现代学龄儿童入学的场所称“小学”,小学的称谓来源于西周。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学,文字启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为 “小学”。到了汉代,就以 “小学” 作为文字训诂之学的专称。文字训诂的“小学”,就是对儿童专门进行有关文字结构与文字形、音、义、理的常识性教育。清朝末年,废科举,立学校,小学便作为学龄儿童入学后学习场所的初级阶段而沿袭至今。
 如此说来,古代的小学,也就是儿童一开始入学,就要接受专门的文字启蒙教育,而当今的学校,慢说小学,就连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有关文字的启蒙教育我以为都是做得极差的。本集卷首辟隙“导读”,名曰“小儿科”,这并非对可敬读者的轻蔑,估计有情趣翻阅本集的朋友中,许多就是行家里手,或是专家学者,果如此料,那就请将这几页跨越过去,不必理会,也就是了。
 A.有关人体“手” 的几种形变。
 ●又: 是人的右手的标意,在许多汉字组构里,是人的一只右手,有时也代表人,是人的标意符号。一般是被镶嵌在字的右方与下方,如取、受等。“又”,来源于甲骨文右的 “ ” 形, 金文、 小篆写作 “ ”。 “ ” 作为组字部件,还参与了许多汉字的组构,如妻、兼,尹、秉、事、聿、争等。这里的“又”都是以人或人手的标意出现的。
 ●��: 是人的左手的标意, 在许多汉字的构形中, 是人的一只左手,有时也代表人,是人的标意符号。一般是被镶嵌在字的左边或左上方, 如友、 灰、 有等。“��”, 来源于甲骨文 “左” 的 “ ” 形。
 ●(): 音拱, 即拱的本字。 是人的左右两只手共用的造字。取于人的双手举物之象,当然也是人的标意符号。一般是被镶嵌在字的上、下方,如弁、弄、算、弈等;上下结构的汉字有时也被镶入字的中间部位,如奉、泰、秦、攀、 举和喜、 善等; “”, 有的被后人演变为“”的形状,被镶嵌在字的下方,如樊、奥、兴、共、舆、與、其、兵等。 “”, 来源于甲骨文 “” 的形状。
 ●臼: 音掬,取象于人的双手合十,即掬之本初之字。“臼”,是人双手掬物之状,一般是被镶嵌在字的上方,诸如舉、譽、學、壆、舆、與等。凡与“臼”组构的汉字, 都具有捧举之义。“臼”形来源于甲骨文的“”,金文写作 “”, 小篆写作 “”。
 ●手: 是人的一只左手的形状。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 ”, 楷书隶作 “扌 ”。 “扌 ”, 一般被安排在字的左旁或左上方,如扎、扛、打、扒、扔、哲、蜇等。楷书的“扌”, 又简作“”形, “”作为手的标意符号,一般被镶于字的下方,如举、奉等。“手”还有安排在字的上方的,如 “丢”、“看”。
 ●寸: 寸是个指事字, 是甲骨文“” 的加画处理。甲骨文“”的第二画是人右肘的标意, 增加一点是指示“寸”的部位。人的胳膊与手相接部位称“寸”,寸是肘的初字,远古时寸是肘的标意符号。“寸”参与组字时既是力量的体现,又以拟人的意向来体现该字的本意,如付、对、封、衬、射、守等。
 B.有关人体双脚的几种形变。
 ●夂: 音只,即人一只向下走动的右脚形状,它既是人的右脚的标意符号,有时也代表人参与一些汉字的构形。夂,一般被镶嵌在字的上方或右上方,如“各”、“务”、“降”、“锋”等。有时也被镶于字的左方,如“舛”。“夂”来源于甲骨文“止” 的颠倒之形“”,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凡与“夂”组构的汉字一般都具有向下行动之义。
 ●夂 (㐄 ): 音绥, 即人的一只向下的左脚形状。它既是人的一只左脚向下的形状,同时也是人的代行符号并参与组字。夂,一般被镶嵌在字的下方或右下方,如复、夏、愛、憂、菱、變和俊、後、棱等。夂,源于甲骨文“” 的形状, 小篆写作“”, 楷书也隶作“㐄”。㐄, 有时也被镶于字的右方如“舛”, 右下方如 “降”。
 ●舛: 音喘,即人的左右两只向下的脚,来源于甲骨文右脚 “ ” 与左脚 “” 的左右组合, “舛” 一般被镶于字的下方或右下方,如舞、粦、舜; 鳞、磷、辚、嶙等。有时也被镶于字的上方或右上方,如桀、磔、傑等。“舛”其所以具有差错之义,是因为将人的左右两只脚安错了位置,因此,凡以“舛”组构的汉字都具有纷繁、混乱、奔波、罪恶、独出、谬误等含义。
 ●辵: 音绰,由彳 (音翅)、止上下组成,后楷化为 “辶”。“辵” 标意为双脚往前走。
 ●彳 : 音翅,左脚动,如役、征、徐等; 亍:音处,右脚动,如行、街、衍等。
 C.有关“人” 的几种形状。
 ●亻 : 向左侧身站立之人形,按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男左女右,在汉字构形中一般被镶嵌于字的左方,如“仁”、“仕”、“伫”、“休”、“佑”、“你”、“他”、“作”等。由“亻”(单立人)所组构的汉字,在汉字王国里大约不下300个。也有镶于字的右方或右下方,如“以”、“从”、“仄”等。由“亻 ”组构的汉字还有“壬”、“壬”等字。“亻”源于甲骨文的“”, 源于八卦连山体“∧”形,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
 ●大: 正面站立的人形,在汉字组构中一般标意为男性,如太、夫、天、夷、亦、央、去等。
 ●勹: 音包,是人匍匐着身子前行的样子,凡以“勹”组构的汉字都具有隐匿、包藏、蛰伏等含意,如包、匈、勾、句、甸、匍、訇、苟、芍、敬等。“勹”后来又演变了两种形体: 一是演作“冖”,以冖组字的有军、冥、幂;二是演作 “ ”, 以组字的有危、 詹、 负等。 “勹”的形体, 仍来源于甲骨文的“”, 是“” 的演绎与变体。
 ●卩: 音结, 甲骨文契作“”来源于八卦连山体“w”形状,像一向左席地而坐的人。这是古代亚洲人独有的坐姿。 金文铸作 “ ”, 小篆写作 “ ”。 由“卩”组构的汉字: 安排在字的右方的字,如叩、印、卯、却、即、卸、卿等;安排在字的下方,如巷、邑、令等; 安排在字的右下方,如命、危等。
 ●儿: 音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人” 的变体。“儿”在汉字组构中,一般是人除头部以下人身的代行符号,一般是被安排在字的下方,并以“特写镜头”的手法突出头部物体。从“儿”组构的汉字,如見,突出了“目”;兒,突出了“囟”; 皃,突出了“白”; 元,突出了“上”;兄, 突出了“口”; 兑, 突出了“��”; 光, 突出了“火”等 。
 ●匕: 是一向右的人形,按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男左女右,“匕”一般标意为女性。匕的构形,来源于甲骨文“ ”的向右之形, 是阴性符号“∧”的变体。 甲骨文的“人”,是一向左的人形,一般标意为男性; 而匕是一向右的人形,一般标意为女性。造字者为了有所区别,仅将向右人的臂膊向上做微屈状。 匕, 甲骨文契作“”, 金文铸作“”, 小篆写作 “”。 在汉字组构中 “匕”是以女性角色或拟似角色参与组字的。被镶于字的右方如“北”、“此”、“比”、“牝”等; 被镶于字的上方有如“旨”、“��” 等; 被镶于字的下方, 如 “皀”等; 被镶于字的右下方,如 “尼”,右上方,如 “匙”,左方,如“顷”等。
 ●尸: “尸” 周原甲骨文契作“”, 是殷墟甲骨文 “” 的变形处理。 金文铸作 “”, 小篆写作“”, 楷书隶作 “尸”。 尸是远古时代祭祀时, 活人代替祖先神灵接受人们祭祀的一具“活死人”,因此由“尸”所组构的汉字,从含意讲也就缺乏“人”那种应有的灵性,如“尻”、“屁”、“屈”、“屎”、“尾”、“屑”、“屌”、“屍”、“尿”等。但它仍然是“人”的标意符号。
 以上所列符号,它既是 “人” 的造型与 “人” 的组装零件,它又充当着“导游”的角色,它尽可以带领读者朋友踏进汉字王国,在那里帮助你一一领略古老中国的人间风情与无尽的人文景色。
 汉字是中华文化打磨出来的精品,可是对我们基本上还是个未知世界。汉字对许多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对象。这里谨将有关“近取诸身”理念的各个历史符号用心编织成一个美梦,以唤起国人的一种最古老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 汉字揆初︱学海无涯苦作舟——读挚友薛俊武《汉字揆初》有感   汉字揆初︱已丑年自题画像 ☛
000120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