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pesticides连续或间断地测定环境中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由于污染源的强度、地理条件、气象因素的不同,以及农药污染物的分散性、扩散性和化学活性的差异,污染的范围和影响也就不同。因此,要在一定范围内设若干监测点,组成监测网络,监测农药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并据此制订防治对策。 简史 鉴于某些污染物,包括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已造成全球性污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70年开始,制订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建立了统一测定和采样方法的监测程序。这个程序已逐渐在成员国中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协助下,于1974年开始制订全球水质监测计划,1976年11月,制订了全球水质监测的联合规划。中国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成为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和全球水质监测的成员国。7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环境保护机构和监测站相继建立,开展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工作。于1980年编印了《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试行)》,同时组织了实验室间的验证试验和进行方法标准化的工作。 监测类型 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按其监测目的可分为三种。❶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农药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农药污染物。如果监测数据表明环境中存在某种农药,则须确定污染环境的这种农药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 ❷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农药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改善环境所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水体、土壤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❸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的污染,如农药厂发生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进行监测,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 监测对象 污染环境的农药及其代谢物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下列基本原则确定优先监测的农药污染物:❶对环境影响大的; ❷已有可靠的分析方法并能获得准确数据的; ❸已经制订有环境标准或其他规定的; ❹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其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 ❺样品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如采集河流、湖泊、水库的底泥,作为水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等)含量的样品,比经常监测个别水样更为经济有效、更具有代表性。 监测质量 为了避免由于错误的监测数据,而造成环境保护的失误,要求必须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为此,除了要有一个好的监测计划外,还应根据监测目的,确定合理的监测数据质量要求和相应的分析测试系统。主要包括: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实验室供应(如蒸馏水、实验用的气体等),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器皿的选择、洗涤和校准,试剂的选择、提取和检验,基准物的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分析方法的选定,分析测量程序,数据记录、处理和结果审查,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保存,技术培训,实验室清洁度和安全等。存在于环境样品中的农药污染物,一般含量都很低,有的是微克级,有的是纳克级或更低,属于微量和痕量范围。因此,对检测仪器的灵敏度要求严格,专一性也要好。目前,通常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