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农药污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有关的卫生标准,或危及生物与生态平衡的现象。化学农药属有毒化学品,它在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之间无严格的选择性,因此它在田间使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与环境中的非靶标生物带来污染与危害,因此防止与减轻农药污染,是新农药开发与使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农药砷、汞制剂的残留毒性问题,不久这两类农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至60年代,又发现有机氯农药在生态环境中有残留蓄积等问题,70年代前后,有机氯农药在各国又相继被禁用;随后又有一些农药品种,如二 溴氯丙烷、杀虫脒等均因毒性与环境问题被淘汰。
污染途径与危害 农药在生产、贮运、供销和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污染生态环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❶ 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其中有因作物施药过量或施药期距收获期太近造成的污染,也有因施药时药粒的飘移造成对邻近农田的影响。
❷对水源的污染。农田使用的农药可通过径流或淋溶作用等方式,污染邻近水域或地下水源。地表水被污染后,会进 一步导致对水生生物的污染与危害。由于地下水对外来污染物自净稀释能力很差,农药 一旦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后就很难消除。
❸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多数发生在施药时,特别是用飞机喷药时药粒的飘移,造成对邻近环境的污染;在农药生产与贮运场地易引起农药对周围大气的污染。❶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含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它可通过扩散移动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可对具有敏感性的后茬作物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对毒物的净化作用。如绿磺隆、多效唑等施用不当时,会对某些后茬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❺农药对生态系的污染。一些残留性与富集性强的农药品种,还可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作用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影响。有机氯农药是这类农药的典型品种,它曾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污染。此外,农药中所含有害杂质成分过高,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如农药产品质量标准规定,氟乐灵中的亚硝胺含量不得超过0.5毫克/千克。
农药的污染危害分急性危害与慢性危害两种。急性危害多数发生在生产者或使用者过量接触药物后造成的直接中毒事故。这些农药大多是一些高毒的农药品种,如对硫磷、甲胺磷、敌敌畏等;造成慢性危害的原因,除一部分与直接接触农药有关外,还有一部分是因消费者食用了受农药污染的食品所致。农药的慢性危害可导致人类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病症。
污染调查 分事故性调查与污染普查两类。事故性调查先要对事故发生情况及危害损失作详细了解,及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分析;农药污染普查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根据调查对象,按一定面积多点采样进行分析。因农药易降解变化,故采集的样本应保存在低温冰箱内备用。目前用于农药残留分析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为了评价农药的污染状况,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日本、苏联、中国等都制定了各种农药在农副产品与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以及农药在水体与大气中的环境标准。


农药污染pesticides pollution

人类活动使农药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给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概述 早期,农药主要为无机化合物和天然有机化合物。自20世纪30年代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问世以后,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特别是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廉价、广谱和长效等优点,曾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到60年代合成的农药品种繁多,已达数万种,常用的几百种按其功能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按其元素组成可分为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对硫磷等)、有机氮农药(如西维因、呋喃丹)和有机金属农药(如含汞农药和含砷农药)等。中国从1950年以后开始使用最多的农药是六六六和滴滴涕,约占农药总施用量80%,1960年后,随着近代分析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带电子捕获鉴定器的气相色谱应用于有机氯农药的检测,从大量的环境调查中发现,在环境的各区域中,包括从不施农药的中国西藏珠峰的冰雪和南极洲的企鹅中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从而引起普遍关注。由于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西欧和北美各国在70年代初,中国在1982年已决定禁止使用,并以非持留性农药(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来替代六六六和滴滴涕等。1983年后中国农药工业中以有机磷农药产量最大,品种也最多。由于有机磷农药在土壤环境中易被分解,故尚未发现它们在土壤中的累积现象。
污染途径 ❶为了防治地下有害生物,使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❷对地上部作物进行喷撒时,由于喷雾漂移或从植株上落入土壤;
❸农药厂排放的污水引起水源污染,经灌溉而污染土壤;
❹含有农药的尘埃沉降和降水;
❺被农药污染的动、植物残体及农家肥等。其中最主要来源是防治病、虫、草害时大量施用的农药。落入土壤中的非持留性农药,仅一小部分被挥发或与水蒸汽共同蒸发,被地表径流,动物与植物摄取以及风的吹移而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参予大环境的农药循环,从而扩大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范围;而大部分经土壤化学、生物作用被降解失活,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易被水解失去生物活性。有机氯农药在旱地土壤中很难被降解,而在淹水条件下,易被土壤中嫌气微生物降解而降低活性或失去生物活性。农药在环境中降解并不意味着毒性完全消除,它既可产生无毒降解产物,如二氧化碳,也可产生与原始农药毒性相当的降解产物,甚至有的降解产物的毒性比原始母体农药的毒性更大。
土壤中农药的稳定性,一般采用半衰期(T1/2)表示,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列于下表。可见农药品种不同,它们在土壤中的持留期也各异,其半衰期长的几十年,短的仅数日。

各类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

农 药 种 类半 衰 期 (年)
含铅、铜、汞或砷等农药
有机氯农药
有机磷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其他农药
10~30
2~4
0.02~0.2
0.02~0.1
0.01~0.5

防治 农药大量使用(特别是滥用农药)易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只要合理使用,掌握好安全使用量和安全使用期仍可避免或减轻农药的污染。为了减缓农药对土壤(或环境)的污染,各国已禁止和限制某些持留性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并十分重视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污染”农药的研究和生产。降低农药施用量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等措施,将使农药对土壤污染得到缓和。
对已被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可通过旱作改水田或水旱轮作,使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迅速分解、排除。不易进行水旱轮作的田块,通过施石灰提高土壤pH以及多浇水增加土壤湿度,也能加速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种植对有机氯吸收比较少的高秆淀粉类作物,避免种植块根类作物,亦可避免有机氯农药对作物的污染。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施用农药对环境和生物所产生的污染。农药喷洒后,一部分附着在作物体上,或被作物吸收残留,使粮、菜、水果受到污染;另一部分落在土壤上,有些农药是直接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通过挥发和飘流污染空气,或随雨水和排水流入河湖,造成水体和鱼贝污染,间接危害人畜。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又会通过食品或饲料影响人畜健康。在生态系统中,农药经食物链不断浓缩,还能杀死天敌和使昆虫产生抗性,破坏生态平衡。性质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和具有毒性的农药品种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农药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提倡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的新农药,研究新剂型和改进施用方法,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施用标准,配合生物防治;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利用栽培技术防治;做好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针对昆虫的最薄弱环节施药;利用物理方法(如利用机械捕杀和黑光灯诱杀)灭虫,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nongyao wuran

农药对于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品种超过1000种,常用的有250种左右。最早使用的农药为无机化合物。在1940年前后开始使用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由于它们价格便宜,并具有长效杀虫能力,因而很快推广,成为最主要的农药品种。农药污染主要是指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氮农药对食物的污染。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的原因,一是药物的直接沾污,二是作物从环境中吸收药剂。动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是动物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中摄入的。环境中农药的残留浓度一般是很低的,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浓缩,可使生物体内的农药浓度提高至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有机氯农药残留期长,脂溶性高,最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农业病虫天敌及人类的危害最大,故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已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并逐渐为50年代出现的有机磷农药所取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 化肥污染   农业污染源 ☛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系指使用的农药散落在土壤中、流淌到江河里、飘浮在空气中、存留于生物体内而言。人们使用农药目的在于杀灭对各种农作物的害虫,但由于使用量、使用方法不同,以及某些农药自身分解破坏缓慢等因素,常常污染环境,产生意外的危害,如流入江河里可严重影响鱼虾及其他水产品的养殖与发展;某些畜产品亦可含残毒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要积极防治农药的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污染。严重时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农药污染pesticide pollution

指因使用农药所致的环境污染。农药使用对大气、土壤和水体均可造成污染。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可通过食物链产生危害。对人,则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体内而危害健康。有急、慢性中毒。体内长期蓄积,对酶活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和生殖机能均有影响,还 可 产 生 致癌、致畸等作用。

农药污染Pesticides Pollution

农业中使用农药而引起的污染。农药大多数为有机氯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20世纪40年代滴滴涕(DDT)发明使用后,以其杀灭农业害虫以及蚊蝇等效果显著,风行于全球。然而使用日久,其有害性亦逐渐暴露;此类农药对人畜亦具毒性。在撒布操作中,人们大量接触时所患的急性中毒,反应激烈,低剂量长期接触的慢性疾患,对人体构成更大威胁,却易被忽视。此类农药极难被细菌分解。枝叶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流出,则成为地下水、河流、土壤等的污染因素。如经生物浓缩则可呈极高浓度。在生物组织内发现的浓度有时可达初始值之几千万倍。此种生物组织一旦为人畜摄取食用会造成剧烈中毒。此类农药甚至残存于母乳中危及婴儿,许多国家已禁止生产使用DDT,以及BHC(六、六、六)等几种农药。

农药污染

由于生产和施用农药而污染环境 (水、土壤、空气、食品),以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称为农药污染。施用农药后,只有10—20%附着于农作物上,除部分分解外,大部分进入外界环境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和物体内,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危害人类健康。有些农药 (如有氯农药)可较长时间残留在土壤和农作物中,使谷物、蔬菜、水果等受到污染,致使食品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卫生标准。防止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制订农药残留量卫生标准和安全使用规程,以及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是用于防治危害农作物的病菌、害虫、鼠类、杂草和调节植物生长等的药剂以及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与增效剂。按其用途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细菌剂、杀霉菌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按其成分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有机硫、杀虫脒、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以及无机物等农药。农药除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外,还用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仓库贮存,以及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卫生等许多部门。在卫生防疫方面,使用农药控制传播疾病的病媒虫兽(蚊、蝇、鼠类等),以达到控制这些疾病的流行。农药的应用,使农业以及卫生等各方面都收到了重大的利益,但是不适当地长期和大量使用农药,也使环境受到农药污染,以至破坏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农药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毒性大小相差悬殊,因而各种农药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有的农药实际无毒或基本无毒;有的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有的可能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有的对生殖和免疫机能等有不良影响。
农药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是农药的使用和农药的生产过程。农药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或卫生防疫上喷撒农药时所产生的农药飘尘,以及作物、土壤和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农药厂的废气,工商业使用的防霉剂、防蛀剂、除虫剂的蒸发等。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
❶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
❷含农药气溶胶的雨水降落于水体。
❸粘附于植物或土壤中的农药经雨水冲刷或渗透、溶解进入水体。
❹含农药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污染地面水,也可经土壤渗透污染地下水。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来自为防治土壤虫害、病菌与杂草等而向土壤施药;对农作物喷撒时由于喷雾飘移或从叶子上落入土壤; 含有农药的尘埃沉降和降水等。对食品的污染是由于植物的根叶可吸收农药,并转运到植物的各部分。禽畜食用的牧草、饲料中含有残留农药时,肉、蛋、奶等禽畜产品就会含有农药。环境中的农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处于食物链中的鱼、禽、兽等也都可受到危害。有机氯农药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与酶和蛋白质有较高的亲合力,故易蓄积在生物体内,生物富集作用极强。例如鱼类所含DDT可较水中所含的高出数百万倍,食鱼鸟类可高出数千万倍。
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急性中毒:急性毒作用大的农药,如一些有机磷农药、有机汞农药和杀鼠剂等可引起急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积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2)慢性中毒:农药污染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通过水体—水生动物—人,以及土壤—植物—人的途径进入人体。有机磷农药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血中胆碱酯酶活性显著而持久的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调节障碍如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增高。有机氯农药慢性中毒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部和右胁疼痛、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噩梦等,在接触高毒性有机氯农药(如氯丹、七氯等)的人员中,可出现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征象。
(3)在人体内蓄积:有机氯农药由于其脂溶性较大,因而易蓄积于脂肪组织中,当前各国人体脂中均已蓄积了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含量有的已达10ppm以上,DDT有的已达30ppm左右。在人奶中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六六六和DDT。据报道我国(北京城区)人奶中的β-六六六含量为6.6mg/kg,p,p′-DDT为1.8mg/kg (皆以奶脂为基础计算)。人体尿液中DDT降解产物DDA的含量与人体摄取DDT的量有着平行的关系,因而可用来监测人群对DDT的接触。农药在人体内长期蓄积的远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我国已于1983年开始停止生产有机氯农药。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时,可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出现共济失调、震颤、思睡、精神错乱、抑郁、记忆力减退和语言失常等症状。长期接触内吸磷和敌百虫,可出现植物神经调节障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溴苯磷、苯硫磷等具有迟发性神经毒害作用(见“迟发性神经毒作用”条)。
(5)对酶类的影响: 农药引起重要的生物化学作用是“诱导现象”。DDT、氯丹、林丹、狄氏剂和毒杀芬等均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从而改变体内的某些生化过程。肝内酶的诱导可以加速许多药物的代谢并对内分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机氯农药除了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外,对其他一些酶类如谷丙转氨酶、醛缩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触低剂量农药的条件下酶系改变的情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o,p′-DDT对大鼠、鸡、鹑具有雌性激素作用,DDE对肾上腺皮质具有细胞毒性作用,o,p′-DDD在每日4mg/kg剂量时,可引起狗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及细胞退变。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p,p′-DDT能使家兔形成抗体的功能明显降低。DDT能使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某些有机磷化合物,有半抗原性,可与体内蛋白质或糖类结合成复合抗原,从而产生抗体,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有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敌百虫,可使豚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下降。
(8)对生殖机能的影响:动物实验和调查表明,有机氯农药可使鸟类产蛋减少、蛋壳变薄、胚胎不易发育,从而使鸟类的繁殖受到严重影响。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如狄氏剂可使浣熊的动情期迟缓、怀胎次数减少、胎仔减少、成活率低。DDT可使狗和大鼠性机能减退、月经延迟、产乳量减少等。
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和马拉硫磷对大鼠的精子有损害作用。敌百虫与甲基对硫磷使大鼠的受孕能力和生育能力明显降低。有报道甲基内吸磷中毒的妇女和接触过甲基内吸磷与DDT混合物的妇女,经常呈现月经周期紊乱、妊娠障碍和死胎。
(9)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 农药的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的一些报告,大多是大剂量、短期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农药在环境中的低浓度、长时期作用的情况。但是,如果试验证实某种农药具有致突变、致畸性和致癌作用,亦可表明该种农药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威胁。有实验表明DDT有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和乐果对动物有致突变作用,内吸磷、倍硫磷和二嗪农对动物有致畸作用。DDT的致癌性研究结果不一,有的表现出致癌作用,有的表现无致癌作用,有的还出现抗癌作用。六六六致癌性的研究报告,在剂量为660ppm的试验组中全部小鼠出现了肝癌。
其它如艾氏剂或狄氏剂对小鼠也有致癌作用。氨基甲酸酯类的西维因与亚硝酸盐化合时可产生具有强致突变性、弱致畸性的N-亚硝基氨基甲酸酯,这种物质在弱酸条件下,可以进一步转变为亚硝胺,因而可能有致癌性。除草剂2,4,5-涕认为有致畸胎作用,现已停用;杂草强能诱发甲状腺癌,现亦已禁用。
农药污染环境后,除对健康发生上述危害外,在尚未对健康有损害时,有的已能影响水体或土壤的自净作用,破坏生态平衡;有的已能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的生活饮用。
农药污染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制订和完善环境中农药最高容许浓度的标准,加强农药环境污染的监测;采用综合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措施,减少农药用量;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量的新农药,以代替高毒、高残留量的农药;禁用危害大的农药;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改进使用方法;农药厂应改进工艺过程,减少“三废”排放和积极治理“三废”。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甲基对硫磷(甲基E605)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01mg/m2,敌百虫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10mg/m3。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马拉硫磷(4049)为0.25mg/L,六六六为0.02mg/L,内吸磷(E059)0.03mg/L,甲基对硫磷(甲基E605)为0.02mg/L,对硫磷(E605)为0.003mg/L,乐果(乐戈)为0.08mg/L,DDT为0.2mg/L。《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六六六不超过0.02mg/L,DDT不超过0.001mg/L,马拉硫磷不超过0.005mg/L,五氯酚钠不超过0.01mg/L。

☚ 油污染   合成洗涤剂污染 ☛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

指农药所含的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直接、间接地被人类和其它生物吸入体内,不断累积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害。一些长效性高残毒化学农药,结构比较稳定,在空气中经酸、碱、氧、紫外光作用后仍不易分解,脂溶性强,水溶性小,在人和其它生物体类不易被酶分解,因而在脂肪体内容易累积。目前,整个生物圈内,包括极地的某些鸟类、哺乳动物都广泛地存在农药有毒的残留物。为避免和减轻农药污染,除了生产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长效性高残毒农药,加强管理提高药效外,还可采取生物天敌防治病虫害、生物遗传工程原理控制病虫害和物理方法灭虫等措施,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 农业污染   生物圈 ☛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

对农药使用引起的污染及采取的控制和治理的措施。农药残留是指田间使用农药后,在动植物体、土壤和环境中,农药原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数量。农药的残留与残毒密切相关,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农药残留是施用农药以后必然存在的现象,不可避免。农药残毒是指农药残留对人、畜的毒性。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残毒。农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超过限量,人、畜食用后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慢性中毒,叫作农药的残毒或残留毒性。作物与食物中的残留农药来源为: 施药后农药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食物链与生物的富集。
农药的污染表现在:
❶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主要来源于林业病虫害防治或卫生、农业上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飘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时,会造成大量的农药飘浮。此外,农作物、土壤或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农药的飘尘在风的平流和湍流作用下,可到达环境的每个角落。大气中农药污染的程度因地而异。在喷药地区上空的大气中,农药含量高于其他地区。大气中悬浮的农药粒子,经雨水溶解和洗涤最后降落在地表,因而雨水中农药的含量是调查大气污染情况的很好材料,同时还能用来标明大气污染在季节上的变化动态。
❷对水体的污染。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从而污染水域,危害水生生物,水田地区这种污染最直接最明显。工厂排放的废水及在河边洗涤施药用具,倾倒剩余废弃药液等,亦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此外,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
❸对土壤的污染。田间施药时大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部分也因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这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将农药直接撒在土壤,造成污染的程度更大。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土壤动物的危害。对硫、磷类几种步甲的影响比二嗪农、乙拌磷等大得多,对跳虫的毒性超过六六六、滴滴涕,与甲拌磷同属毒性最高的一类。农药对蚯蚓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其中西维因对蚯蚓的毒性最高,其他杀虫剂如氯丹、七氯、甲拌磷、呋喃丹对蚯蚓的毒性也很高,杀菌剂如威百亩、溴甲烷也是对蚯蚓毒性高的药剂。除草剂对蚯蚓的毒性一般不高,常用剂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土壤植被减少,会间接影响蚯蚓的种群。蚯蚓对维持土壤肥力和结构有重要作用,影响蚯蚓数量的任何一种农药最终都将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再者,在施用农药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药,特别是杀菌剂会使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改变营养物质的转化效率,使土壤生态系统整个功能下降。

☚ 农业土壤生物修复   化肥污染及防治 ☛

农药污染

pesticide pollution


农药污染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