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梦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梦阳1473—1530,一说1475—1531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徙居开封。弘治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孝宗时曾上疏弹劾权贵,一度系狱;武宗时又反对宦官刘瑾,逮入狱,为康海救免。瑾败,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又因与权势人物相抗,削职闲居。时台阁体统治文坛,诗风萎弱。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人称“前七子”。至嘉靖中,又有李攀龙、王世贞推崇其文学主张,天下称李、何、王、李为四大家。复古主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台阁体之弊,但又形成了刻意模仿的不良风气。他的诗即因模仿缺乏新意,虽有刺讥时政之作,但成就不高。有《空同集》。 共2首 (词)明· 望云海,陟高京。 秋风令百物,天地何冥冥。 黄河岸头能覆车,何况羊肠诘曲行。 (词)明· 天秋暮,月如素。 金窗隔烟纱,花槛流萤度。 良人远戍玉门西,谁念空闺玉箸啼。 共2首 (词)明· 不信园林春早。 一夜偏生芳草。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 休扫。 花外斜阳更好。 (词)明· 昨夜洞房春暖。 烛尽琵琶声缓。 閒步倚阑干,人在天涯近远。 影转。 影转。 月压海棠枝软。 李梦阳/六箴/六戒 ☚ 三箴 李梦阳 ☛ 李梦阳 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以气节名世。工诗文,与何景明等互相唱酬,为明“前七子”之一。有《空同集》。 ☚ 李梦阳 六箴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号空同子,明代庆阳 (今甘肃庆阳)人。弘治七年进士,明代中叶文学流派“前七子”的首领之一,诗文兼长,主张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极力反对明初台阁体的浮靡文风。著有《空同集》 。 ☚ 工部大堂 建文皇帝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明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监三仓。正德改元,进郎中。代尚书韩文草奏劾刘瑾,被下狱。刘瑾必欲杀之,康海以诡辞撼瑾,乃得免。瑾诛,起江西提学副使。后以事夺职家居。反对“台阁体”,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何景明起而应之。在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呼应下,造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时号“前七子”。其诗多刻意仿古,缺少生气,但部分作品摆脱摹拟,水平较高。有《空同集》。 ☚ 文征明 康海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弘治七年(1494)进士。因守制在家,弘治十一年始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张鹤龄下狱,不久宥释。正德元年(1506)因疏劾刘瑾而谪山西,瑾败始复原职。后又因为宁王朱宸濠撰《阳春书院记》而削籍。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啴缓冗沓,千篇一律”之弊,“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卷二八六本传),以救其痿痹,一时从者如流。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李氏晚年《诗集自序》有云:“真诗乃在民间”,“予之诗非真诗也,王氏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词作甚少,亦有“情寡”之弊。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词附。 ☚ 周用 陈淳 ☛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29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父正官周王府教授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庆阳汉属北地郡,故人又称之为北地。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因征税得罪权要被构陷下狱。弘治十八年,应诏上书,凡五千言痛陈时弊,言及外戚,下锦衣卫,寻释出。武宗正德(1506—1521)间,又因代尚书韩文上书劾权宦刘瑾被逮下狱,将杀之,赖康海说情得免,复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为宁王宸濠作题记被削籍,卒于家。梦阳在京时,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朱应登、陈沂、郑善夫、顾璘等号“十才子”,又与何、徐、边、康、王及王廷相号“七才子”。七子皆睥睨一世,而梦阳尤甚。七子以复古自命,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面要摆脱茶陵派“出入宋、元”的影响,一方面也要扫荡明成祖永乐以来平庸板滞的台阁体馀风,梦阳为其领袖,影响文坛达数十年之久。其诗作惟古是尚,多拟古、咏古及题赠应酬之作,缺少真实感受,如钱谦益所言:“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剽贼于声字句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桐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 “(《列朝诗集小传》)梦阳诗中也有一些揭露政治黑暗、奸佞当道,抨击权贵把持朝政的作品,如:《玄明宫行》揭露权宦刘瑾当权时“威刑霹雳缙绅毒,自尊奴仆侯与公。变更累朝意叵测,掊克四海真困穷”;《士兵行》、《豆莝行》写在江西宸濠之乱中朝廷用兵不当,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林良画两角鹰歌》借题画讽刺封建帝王玩物丧志。这些都是较有社会内容的作品,并富于感染力。梦阳对壮美有所偏爱,故其写景摅怀之作多以壮丽风光与高远怀抱为题材,如:“日抱扶桑曜,天横石碣来”(《泰山》);“风雨江声壮,兵戈地色寒”(《明远楼春望》);“隘地黄河吞渭水,炎天白云压秦山”(《潼关》);“黄尘古渡迷飞鞔,白月横空冷战场”(《秋望》)。此种意境作品,开卷即是,不仅失之于单调乏味,而且不少是优孟衣冠,缺少生气。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崔铣为撰墓志铭,安𣵿为撰《李空同先生年表》。《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 方太古 王廷相 ☛ 李梦阳1472—1529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正四杰”之一。与何景明、王世贞并称“海内三才”。与何景明并称“何李”。“格调说”的首倡者。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武宗时因代尚书韩文属草弹劾宦官刘瑾事下狱,瑾诛,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又因事夺职。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天锡,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省)人。后徙扶沟(今属河南省)。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监三仓。弘治十八年应诏上书,因弹劾孝宗张皇后弟寿宁侯张鹤龄,获罪下狱。正德初,为尚书韩文草疏弹劾刘瑾,又两次下狱,几致于死。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以“陵轹同列,挟制上官”免职。后又因与宁王朱宸濠撰《阳春书院记》,再次入狱。后得释,削籍。家居近20年。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称“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当时盛行的“台阁体”文风,令当时文坛耳目一新。但过于强调尊古、拟古,以致走上了食古不化的复古主义道路。诗文多“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之作,被何景明讥之为“古人影子”。晚年思想稍有转变,间有抚时感事、不满弊政、热爱家国的直抒胸臆之作。有《空同集》传世。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迁河南扶沟。弘治七年进士。曾官户部郎中。曾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谨死,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事免职,闲居故里。著有《空同集》。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29明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明史》有传。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后徙河南开封。弘治七年(1494)进士,授户部主事。始入仕途,便因抵制权贵被诬下狱,获释。弘治十八年(1505)应诏上书,极论朝政得失,又遭权臣张鹤龄讪谤,下锦衣狱。正德(1506—1521)初,因弹劾阉佞刘瑾等“八虎”,论罪罢归。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叛乱失败,因李梦阳为其写过《阳春书院记》,牵连入狱。免职归家后,闭居近20年而卒。李梦阳才思雄肆,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称“七才子”。存赋34篇,骚辞4篇,包括述怀、咏史、咏物三类:述怀敢于抨击官场与诡异之徒的丑伪、婪秽,咏史则吊古伤今,抒发“冤抑内愤”。这两类是其赋作之主体。咏物者,善于摹景状物,简劲可诵。因其屡经困厄,故其赋风沉郁悲慨,于人生艰窘感愤弥深。文辞精美,气魄宏放,情景交会,时见锋芒。一些赋有意仿古,摹拟汉赋体制,辞繁气滞,略乏情韵。正德间所作《疑赋》、《钱赋》、《思赋》、《述征赋》诸篇,是其代表性作品。王世贞称其赋:“上拟屈宋,下及六朝,根委有余,精思未极。”(《艺苑卮言》卷六)在明赋中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空同集》。 ☚ 李调元 李慈铭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后徙河南扶沟。明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先后任过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与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弘治十四年,他在受命监三关招商时,执法严峻,不避权势,因而受到诬告,被陷下狱。十八年应诏上疏,写了《上孝宗皇帝书稿》,犯颜直谏,提出当时足以动摇明王朝的“二病”、“三害”、“六渐”。武宗时,因代尚书韩文起草弹劾刘瑾的疏稿,被瑾打击免官,不久入狱。后瑾诛,起官江西提学副使,又受到巡按御史江万石的陷害,第四次入狱。出狱后回家闲住。他工诗善文,才思雄鸷,在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浮华、萎弱的“台阁体”,形成了以他与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这是一个复古流派,但对转变当时靡弱的文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著有《空同集》。《明史》有传。 ☚ 王九思 康海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后徙河南扶沟。明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先后任过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与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弘治十四年,他在受命监三关招商时,执法严峻,不避权势,因而受到诬告,被陷下狱。十八年应诏上疏,写了《上孝宗皇帝书稿》,犯颜直谏,提出当时足以动摇明王朝的“二病”、“三害”、“六渐”。武宗时,因代尚书韩文起草弹劾刘瑾的疏稿,被瑾打击免官,不久入狱。后瑾诛,起官江西提学副使,又受到巡按御史江万石的陷害,第四次入狱。出狱后回家闲住。他工诗善文,才思雄鸷,在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浮华、萎弱的“台阁体”,形成了以他与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这是一个复古流派,但对转变当时靡弱的文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著有《空同集》。《明史》有传。 ☚ 王九思 康海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Li Mengyang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官户部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被囚于锦衣狱。正德元年,又因与尚书韩文密谋除掉宦官刘瑾,下狱几死。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 ☚ 王磐 何景明 ☛ 李梦阳1475—1531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官终江西提学副使。工诗文,尤长七古。论诗反对明初台阁体浮薄华靡的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与何景明等互相呼应,形成风气,号称“前七子”。但盲目尊古,作品无独创性。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迁居河南。出身贫寒,一生道路坎坷,但为人刚毅,不畏强势。弘治十一年(1498)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因抵制权贵,弹劾恶势力张鹤令,弹劾宦官刘瑾专权而几次坐牢,但坚强不屈。直到刘瑾死后,才得以恢复官职,任江西提学副使。他主张开创新的文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与何景明、边贡、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一起,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号称“前七子”。其文学复古运动对扭转台阁体虚浮作风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复古,追求形式,以至于“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对明代诗文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作诗文大部分一般化,而创作的大量乐府和古诗,有些富有现实意义,且寄寓了作者力求改革的政治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社会现实,抨击统治者腐败,同情人民疾苦,在艺术上也注重结构、章法。其七律专宗杜甫,善用顿挫倒插之法,也有一些佳剧名作。著有《空同集》66卷。 ☚ 宋濂 方孝孺 ☛ 空同集 ☚ 王阳明文选 空同集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文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以复古自命,从模拟入手,具体说来,一是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仿效汉魏,近体宗法盛唐。他在《与徐氏论文书》、《缶音集序》中,都表明了这种观点。因此,《明史·文苑传》说:“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二是主张严守古法,模拟形式。他认为古人作品,无论篇章结构,语言修辞,音调格律,都有不变的法式。只要严格遵守这种法则,在形式上刻意摹仿,就可追步古人的格调,使作品取得同于古人的成就。就此,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答周子书》)、“是以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了。然其翕 ☚ 李东阳 何景明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 人,后徙南扶沟。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因代尚出韩文章奏劾权阉刘瑾,被下狱。以气节名于当世。瑾败,起任江西提学副使。又因事罢官。为人刚毅,不畏权势。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明显的贵古贱今的复古、拟古主义倾向,是“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主张虽有复古的倾向,但在“台阁体”和八股文统治文坛的形势下,这些主张又提醒人们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文学,从而为文坛摆脱“台阁体”和八股文的不良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李诗风格雄浑,虽力主摹拟盛唐,失之偏颇但仍有不少关心民生、反映社会的佳作。 ☚ 王守仁 何瑭 ☛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29或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一说开封)。弘治进士,官户部郎中等职,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曾一度下狱。瑾败,起任江西提学副使,后以事夺职,卒于家。有《空同集》。工诗能文,反对“台阁体”,提倡文学复古,力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并为当时文坛领袖,为“前七子”之一。所作诗文雄深雅健,注重形象性,有实录精神,惟刻意模古,遂多流入肤廓。晚年始悟平生创作之非,自叹“予之诗非真”,“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 ☚ 王磐 康海 ☛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29初名莘,字献吉,庆阳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出身寒微, 迁居开封。11岁开始读书,弘治六年(1493年)中陕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拜户部主事。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为人犟直, 屡遭诬陷, 先后5次入狱。十八年 (1505年)应诏起草 《上孝宗皇帝书稿》,提出时政存在的两大弊病、三大危害和导致社会混乱的六条原因,即“二病”、“三害”、“六渐”共5千余言。恳请皇上倾听谏言,整饬纲纪,惩治宦奸,选拔廉直,奖励忠鲠,扭转法不治罪,官不奉职,兵不忠勇,民不秉耒的局面。武宗继位,进户部郎中。弹刻刘谨等“八虎”。刘谨伏诛后,任江西提学副使,振兴古学、变旧习。因怒鞭淮王校卫,再次入狱。何景明鼎力相救,万余名生员为之讼冤,得以免死,贬为庶民,归家闲居。治园池,招宾客,时常与侠少射猎为乐, 自号空同子,声名震于海内。梦阳才思雄鸷,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康海、何景明、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在明代文坛发动复古运动,成为“前七子”的领袖。一生著述甚富,仅诗歌即有2 100余首。其诗气势磅溥,雄浑健拔,风味盎然;散文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著有《空同集》66卷行世。卒后弟子私谥 “文毅”。 ☚ 彭泽 胡缵宗 ☛ 李梦阳1472~1529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人,后迁居河南扶沟。弘治(1488年~1505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后又任江西提学副使。他针对当时社会流行虚浮的台阁体,提出复古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华靡的文风起了一定的转变作用。他与何景明等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号称前七子。谓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但由于过分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完全从形式上摹仿,可以说与八股异曲同工,形成不良风气。其诗刻意仿古,缺乏真情实感,专从字句上摹拟古人。但也有少数好的作品。晚年认识到民歌的自然纯朴,谓已作非“真诗”。有《空同集》。 李梦阳1473~1530Li Mengyang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one of the Former Seven Masters,also named Kongtongzi.Works: A Collection of Kongtong,etc. 李梦阳1472—1529明著名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死,迁江西提学副使,又因事夺职。家居益跅弛负气,自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反对虚浮的台阁体,提倡复古。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称为“七才子”,史称“前七子”。这种“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对当日华靡卑弱的文风,起了转变作用。其诗刻意仿古,但也有少数好的作品。有《空同集》六十六卷及《空同子》。 李梦阳1473—1530明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因榷关税触怒势要,被捕下狱,后获释。武宗立,刘瑾用事。他代尚书韩文起草劾刘瑾疏奏,被勒致仕。刘瑾被诛后,迁江西提学副使,为权贵所恶,去职家居。治园地,招宾客,名震海内。工诗及古文。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明文坛“前七子”。有《空同子集》。(参考图53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