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学复古运动
明代诗文拟古运动。明代中叶,由于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不少诗文作者对长期统治文坛,专务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台阁体”文风深为不满,遂以“复古”相号召,提倡诗文拟古运动。弘治、正德年间,先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称“前七子”,提出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口号,要求以气势阔大的秦汉散文和音节激昂的盛唐诗歌为创作楷模,以正“台阁体”之失。嘉靖、隆庆年间,又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号称“后七子”,继之而起,相互标榜,把此一运动推向新高潮。其左右文坛,前后长达百年之久。虽在打击“台阁体”文风方面颇见成效,有其积极意义,但因盲目尊古,以格调、法式等形式方面的模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和作家个人的文学创造,结果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对创作曾产生不良影响。受这一运动影响所产生的诗文作品,多缺乏生气,流为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