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皮肤移植的成活
游离皮肤移植——皮片移植,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耐受一定期限的缺氧而不丧失活力,如移植后能及时与受皮区重建血液循环即可成活或存活。否则皮片坏死,移植失败。
皮片移植的成活,即皮片与受皮区间重建血运的过程。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皮片的成活要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血清吸取阶段。皮片移植后,首先由皮片的真皮面和从创面渗出的纤维蛋白将其粘结于受皮创面上,在其尚未与受皮创面间重建血管和淋巴通路前,先通过从受皮创面吸取不含纤维蛋白原的体液即血清以维持营养。这一短暂过程,称为血清吸取阶段。动物实验证明,由于真皮组织疏松结构有似海绵,使皮片可以从受皮区吸取营养液体。移植后数小时内,即见有此种液体充满皮片的毛细血管和内皮间隙内,皮片逐渐肿胀。48小时后,开始向第二阶段过渡。
第二阶段为血管再形成阶段。皮片移植后,经过初期的血清吸取阶段,皮片与受皮创面间通过血管再形成,逐渐建立直接的血管连系以最终恢复血循环供应。血管再形成有两种形式,即皮片与受皮创面血管断端间的自然巧遇直接吻合,和受皮创面的毛细血管芽向皮片内的长入。一般皮片移植后48小时,已因血管断端的巧遇而发生初步原始的血循环,此时皮片由苍白略转粉红色,是为成活的早期表现。皮片移植后不久,受皮创面的小动静脉开始长出毛细血管芽;在12小时后,可见血管芽向皮片方向垂直伸展;24小时后,长入皮片;48小时后,可以达到皮片的真皮与表皮的接合部位,初步形成新生的血管,并日趋增长成熟。在血清吸取阶段被皮片吸进的,呈静止状态的潴留液体逐渐被新形成的血循环所清除,皮片肿胀即渐消散。术后8天左右,皮片已有充分稳定的血运供应。10天后,皮片与受皮创面间的纤维细胞形成一层结缔组织,皮片愈着更为紧密而牢固。同时皮片周缘与受皮区创缘间也已互相愈合。至此,皮片已完全成活。如为自体皮片,即逐渐转入存活后远期变化过程。
皮片移植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为血肿或血清肿。此外依次为固定不良,适应证和移植方法选择不当、感染、健康营养情况过于低下等。
血肿和血清肿主要由于止血不完善,或包扎不稳妥或压力不均匀所致。血肿或血清肿的形成使皮片与受皮创面隔离,妨碍皮片成活过程的正常进展。如面积不超过1×1cm,尚可由于“跨越现象”而成活,否则局部皮片终将坏死。血肿或血清肿,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排除,尚可免于失败。如血清肿持续时日较久,但皮片还未坏死,其底面可能发生源于皮肤附件上皮组织的上皮化,经小切口排除积液,并轻轻搔刮皮片的底层,除去新生上皮,然后加压包扎,仍可望成活。
皮片于移植后,须靠与受皮创面保持稳定而密切的接触方能成活。如固定不良,往来错动,则血循环无法建立,或刚建立即遭破坏。故植皮后的妥善包扎和确实制动至为重要。
皮片移植后的成活完全依靠受皮创面的良好血管床。如受皮创面血运极为贫乏,或存在大于1×1cm的无血区且无法利用邻近软组织的有蒂移转覆盖时,均非皮片移植术的适应证。如强行移植,必致失败。肉芽创面植皮,理应在感染得到控制,培育出符合受植条件的肉芽组织后施行,才可保证皮片的成活。如肉芽条件尚差,感染亦较严重,分泌物较多,但由于病情需要必须紧急植皮时,一般应选用较薄的邮票状或网状植皮法。如行大张较厚皮片移植,则易因皮片下积脓引流不良,导致部分或全部失活。
创面链球菌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产生纤维蛋白溶酶,使皮片与受皮创面间的纤维粘连溶解而互相分离。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皮片溶解,或创面化脓,形成脓肿,致使皮片漂浮。这些都严重妨碍皮片成活,故植皮手术时须严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污染创面的植皮,术后应用抗菌药物,并应据情提前更换敷料时间。一旦发现感染化脓,应及时引流,以免感染扩展造成全面失败。感染一经控制应早日行补充植皮术,封闭创面。
健康或营养情况过于低下,如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等,是植皮失败常见的全身性原因。植皮手术前的整体全面检查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