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离皮肤移植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离皮肤移植术 游离皮肤移植术游离皮肤移植术又称游离植皮术,通常多简称为皮片移植术。包括供皮区的选择,取皮,供皮区的处置,受皮创面的准备,皮片的移植和固定,以及术后处置等步骤。供皮区的选择 应按受皮部位对皮肤色泽、质地、厚度的要求,及其面积的大小等选定。此外,还须注意供皮区毳毛的分布,手术切取的难易,以及取皮后的创痕是否隐蔽等因素。多部位需分期进行皮片移植术治疗时,并应对各次手术的供皮区作全面安排,综合考虑。供皮区与受皮区越相邻近,则皮肤的色泽、质地、厚度等越相近似,但此原则在具体运用中还须受其他条件制约而不能顾此失彼。大腿内侧皮面宽阔平坦,毳毛不显著,操作方便,部位亦较隐蔽,故为一般首选供皮部位,适于身体各部大、小面积植皮之需。惟术后常不便早期离床活动,且如切皮面积较大或位置过低时,妇女穿着短裙仍难免外露,是其缺点。胸、背、腹壁、臀等部位,亦均可供切取大面积皮片。胸壁皮片,色泽较好,适用于面部大面积植皮。背、腹壁、臀等部位皮肤,色泽虽较深暗,但真皮层较厚,用于四肢、躯干,特别是以恢复功能为主要目的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疗效。上述各部位都可使用切皮机操作,也都较隐蔽。受皮区处于外露部位者,须注意毳毛的分布。耳后或锁骨上窝部的全厚皮片,肤色与颜面近似,外观较好。内踝前下方足跖非持重区的全厚皮片,质地和组织结构与足跖持重区和手掌相近,移植后较耐磨压,功能效果好。但这些部位可以切取的面积有限。头皮皮肤最厚,且血运充沛,创面愈合快,同一部位可供反复多次切取,称为“二次收割”,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供皮区极受限制时常用之。躯干、下肢各处浅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其平薄、柔韧、松动的瘢痕上皮,当供皮区极度缺乏时,也可切取供后期修复植皮之用。 图1 点状皮片切取法 全厚皮片的切取法,因切取的全厚皮片的大小和形状须与受皮创面基本一致,以保持移植后原来的皮肤张力不变,始易于成活,故取皮前,应先用布片或薄塑料膜剪制受皮创面的样型,然后依样切取。有两种切取法,第一种是顺真皮与皮下脂肪间的自然解剖层次直接切剥取下,如见创面基底呈现白色纤维结构的网格状,格中皮下脂肪组织隐约可见时,即为切取的层次恰当。此法切取较快,出血亦较少。第二种是先连带皮下脂肪一起切下,再用剪刀将脂肪逐步剔除。此法较费时间,对皮片创伤也较大(图2)。 图2 全厚皮片切取法连带皮下脂肪切下,再剔除脂肪。 表层及中厚皮片的切取法,为术者与助手各持木板一块,按压于皮面并向相反的方向牵开,则两块木板间的皮肤即可形成一较实韧平坦而稳定的皮面。用刀长刃薄而锋利的切皮刀或截肢刀,就皮面作往复拉锯样行进动作就可取得皮片。刀面与取皮面所成角度的大小,决定所取皮片的厚度(图3)。此法取皮所需设备简单,如用皮面积不大,也可用安全剃刀片切取。 图3 表层及中厚皮片的手工切取法 手工取得的皮片,上下边缘多不整齐而呈锯齿状,宽度也往往不足,厚度也难均匀一致,影响植皮效果。这种取皮方法还受解剖部位的限制,如在松软而滑动的腹壁操作即感困难。且此种取皮法由于所取皮片较窄,边缘不齐,以致不能充分利用供皮区可以提供的可用面积。 机械切取皮片的方法,是借助切皮的专用器械,按标定的厚度数值切取大面积整张表层或中厚皮片的方法。皮片的厚度以0.01mm为计算单位。皮肤全层的厚度,因年龄、性别、部位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故各种皮片厚度的确切数值也不固定。一般成人的参考数值是: 表层皮片为0.2~0.25mm,薄的中厚皮片为0.3~0.45mm,厚的中厚皮片为0.55~0.65mm。切皮器械中,有构造较简单的滚轴式切皮刀,和较复杂的各式切皮机。 滚轴式切皮刀,又称Humby切皮刀,是具有滑动的滚轴和附有调节切皮厚度装置的较简易的切皮器械。调节制定厚度的旋钮,每格代表0.25mm的切皮厚度(图4)。切皮的操作,与使用一般手工切取时的切皮刀相仿,但较易掌握,可按预定数值取得厚薄均匀的皮片。但此法仍有切取的皮片上下边缘不齐,宽度往往不足,受解剖部位限制,以及不能充分利用供皮区的有效使用面积等缺点。 图4 滚轴式切皮刀 切皮机,首先由Padgett和Hood于1939年共同研制成功,即鼓式切皮机,也称Padgett-Hood切皮机。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较好地克服了手工切皮法的缺点,开拓了切皮机械化的途径。其后,不同类型的切皮机相继出现,如吸引式、电动式、风动式切皮机等,但直到目前仍以鼓式切皮机的应用最为普遍。 鼓式切皮机的构造,由机座和机身两个主要部件组成。机座为载负机身的支架,并可固定机身鼓面。机身由鼓面、手柄、横轴、刀架、刻度盘等组成(图5)。切皮机有大小两型,大型鼓面长20cm、宽10cm,小型鼓面长20cm、宽8cm。使用时,将刀片固定在刀架上,借涂布在鼓面和供皮区皮面上的胶液将皮肤粘起,乘势落刀即可开始切割。切下的皮片,由刀刃与鼓面间可以调节的缝隙中穿出,真皮面朝外粘着在鼓面上。缝隙的宽度即所取皮片的厚度,可经由刻度盘控制。刻度盘上的每格代表0.01 mm,但实际厚度还受切取者的手法,刀片的利钝,切皮机的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出入,不完全决定于刻度盘的标定数值,故切皮开始后,尚须观察所取皮片的实际厚度随时调整。切皮的操作,大致可以分为备鼓,涂胶,粘皮,起刀,切皮,割断等步骤。如能掌握要领操作熟练,可以取得与鼓面面积相同,厚度均匀,边缘整齐规则的大张皮片。为简化涂胶步骤,可用专供取皮用的两面胶胶膜,粘在鼓面上,供皮区即不用再涂胶液,所切下的皮片即裱褙在胶膜上,可连同胶膜一起取下,既易于操作,也可保持皮片的张力和形状不变。鼓式切皮机,尚可用以连续切取,取得超过鼓面长度或宽度的皮片,如L形或T形等皮片(图6)。还可自离体的包含皮下组织的皮肤上削取皮片,或将较厚的皮片再劈分为表层皮片和真皮片两层等多种用途。 图5 鼓式切皮机 图6 切皮机取皮操作和切取L形皮片 电动或风动式切皮机,是借助电力或高压氧或压缩空气驱动刀片以切皮的器械。所取皮片的厚度可调节,长度可随意控制,不需涂胶。虽操作较为简易,但需特殊动力,是其不便之处,因此应用不广(图7)。 图7 电动切皮机 无论是经手工或机械切取的皮片,如暂时未及使用,应以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并放入专用容器内,以防干燥,但不应浸入生理盐水内。 供皮区创面的处置 与在受皮区植皮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具体处置方法因所取皮片的厚度、种类,以及气候、地区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全厚皮片切取面积较大,其供皮区创面超出可以直接缝合的限度时,须另取较薄皮片移植闭合。非全厚皮片、点状皮片、筛状皮片等的供皮创面,通常采用单纯或含有抗菌药物的细密油制纱布1~2层覆盖,以保护源于残留腺体及其导管和毛囊等的较脆弱的新生上皮,其外方再施以较厚的松软敷料加压包扎。夏季气候炎热和过于潮湿易发霉的地区,可于术后2~3天将外层敷料除去,只保留紧贴创面的油制纱布,并促其干燥,这称为半开放法。但仍以包扎法最为常用和可靠。 受皮创面的准备 是保证移植皮片顺利成活的重要环节。如何妥善准备或选择适当时机,则视其为无菌或感染创面而定。 新鲜无菌受皮创面的准备要点,在于仔细认真的止血,因术后继发出血形成血肿往往是植皮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毛细血管渗血应以压迫法止血为主。断裂的血管应以细白丝线结扎为主,结线所留线头须尽量剪短,以减少异物反应。一般不采用电凝法止血。肾上腺素稀释液压敷也宜慎用。创面内如有不超过1×1cm面积大小的无血区,如失去腱旁组织的肌腱,无骨膜或软骨膜被覆的骨或软骨面,该部皮片仍可由“跨越现象”而成活。如大于此面积时,则须设法利用邻近软组织的有蒂移植移转遮覆后,再行植皮。如裸露面积过大,即非属皮片移植的适应证。新鲜污染创面的准备,除需清创外,其他与无菌创面要求相同。 陈旧感染创面的准备要点,在于培育较好的肉芽创面。为此,须从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勤于更换敷料,控制细菌感染,适当加压包扎,和抬高肢体消除组织水肿等措施入手。至肉芽色泽红润,组织致密平坦,易出血,无水肿,分泌物不多,四周创缘无炎症现象并见有新生上皮出现时,施行皮片移植的条件即告成熟。植皮时,可将肉芽组织削除,如肉芽平薄也可保留。 皮片的移植和固定 是皮片移植术的最后操作步骤,也是保证皮片成活的另一重要环节。受皮创面经过细心充分准备后,移植的皮片又得到稳定可靠的制动,才能使皮片与创面间及时建立血运而成活。移植和固定的方法,因受皮创面的性质和解剖部位等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大张皮片移植缝线包压法应用最广,加压包扎法次之。此外,还有不甚常用的内嵌、外嵌、开放、重叠、种子、延期等植皮法。四肢关节等部位植皮,还常需外用石膏绷带制作的托板辅助制动,以使固定更为稳妥。 缝线包压法,又称打包法、包堆法、缝扎法、缝合压力敷料法等。普遍用于无菌或污染创面的大片整张植皮,感染创面通过精心准备,培育出良好的肉芽组织后,如行大张皮片移植时也可采用。其法,为将皮片与受皮创缘相缝合时,每隔数针留长线一条备用。移植全厚皮片,须注意按样型所示形状方位与受皮创面准确对合。移植非全厚皮片,注意随创面形状和创缘走向适当剪裁,以保持皮片松紧适度接近其原来的张力,和与受皮创面自然地密切贴合。如创面凸凹不平,为避免凹处皮片漂浮,应加用贯穿皮片并缝连基底创面组织下垫小团纱布结扎的绷线缝合。绷线缝合还于需要加强制动或减少包压敷料的厚度时用之。缝合毕,细心排除皮片下的积血或气泡,必要时尚可在皮片上刺穿多数小孔以利引流。然后用以生理盐水浸过的大网眼细纱布蓬松均匀地堆置于皮片上,注意妥贴填实。最后将缝合创缘时所留长线互相对应结扎(图8)。缝线包压法可以保持皮片与受皮创面间稳定而密切的接触,其外方再覆以多层纱布或棉垫加压缠扎。 图8 缝线包压法 加压包扎法,多于肉芽创面行小块皮片,如点状或邮票状皮片等移植时用之,不用缝线固定。小块较厚皮片易朝真皮面卷缩,移至创面上务须注意展平。移植毕,用单层大网眼细纱布覆盖,将纱布超出创面边缘的部分用胶液与该部皮肤粘住。然后用生理盐水大网眼纱布蓬松地散置其上,加压包扎(图9)。初换敷料时,用生理盐水将外层敷料充分湿透后,缓缓小心揭除,以免皮片错动,影响成活。此外,加压包扎法也可用于某些部位无菌创面的植皮,例如在手、脚部,敷置较厚敷料加压包扎,所植皮片即稳定而不易移位。此法不需预留长线结扎,与缝线包压法相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图9 邮票状皮片加压包扎法皮片移植后用单层大网眼细纱布覆盖。 内嵌植皮法,又称Stent或Esser植皮法,于口腔、眼窝、鼻道、阴道等腔穴管道内植皮,无法在明视下缝合时用之。其法,为用经热水浸泡后软化的牙科打样膏(印模膏)填入手术切开剥离所造成的腔穴或管道内,俟冷固定型后取出。将所取皮片的真皮面朝外包裹于其上,皮片的接缝处用缝线缝合,再塞回腔穴或管道内,并将皮片可见的外部边缘与受皮创面的创缘缝合,再适当包扎以加强制动。打样膏在体温的持续作用下,表面易于熔融,因此,可用橡胶管或塑料管固定皮片,如鼻孔或外耳道的内嵌植皮(见“鼻前孔狭窄、闭锁”)。或用纱布填充的纱布袋代替打样膏固定皮片,如阴道再造术的植皮 (见“先天性阴道闭锁”)。 外嵌植皮法,为Gillies于矫正眼睑外翻手术中曾使用的方法。将眼睑复位后创面的周缘稍作皮下潜行剥离,移植至创面上的皮片伸入剥离的间隙内,皮片用打样膏固定。其目的在于扩大移植皮片的面积,以弥补因皮片的后期皱缩致使疗效不能充分巩固的缺陷。 开放植皮法,是移植后不施加任何敷料的方法。植皮后,用压迫敷料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持皮片与受皮创面的密切贴合,位置恒定,减少或防止皮片下积血积液,以及不受外界干扰,以利血液循环的建立。但压力并非皮片成活所必需的条件,在个别情况下,不便包扎的部位,如颈或会阴等处的烧伤脱痂后的创面,行邮票状皮片移植时偶用开放植皮法。采用此法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植皮部位以支被架保护,尽量限制转动身躯,以避免皮片移位或脱落。创面的渗出或分泌物随时细心清除,冬季还须注意保暖。一般移植后不久,皮片即由纤维蛋白与受皮创面初步互相粘合,48~72小时后,皮片肤色由苍白略转红润,粘结也较前牢固,为已成活象征。 重叠植皮法,是削除或擦除移植已久的全厚或厚的中厚皮片的表皮,于所形成的真皮面上再行较厚皮片移植的植皮法。如此操作可重复2~3次。也可先自供皮区切取表层皮片暂时贮存备用,然后将此部的真皮还包含一很薄层的皮下脂肪组织切下,翻转移植,使富有血管成分的真皮层朝向受皮创面,以利成活。俟成活后,再将贮存的表层皮片植于脂肪组织所形成的肉芽上。重叠植皮的目的,在于增加局部皮肤厚度,增强耐受磨压性能。重叠植皮法也可作为再造乳房的乳头的一种方法(见“乳房过小”)。 种子植皮法,为将3×3mm的微小表层皮片用钝器如针的钝端按入肉芽组织内,约1周后,由皮片生发的上皮逐渐长出肉芽表面形成上皮岛,各岛继续扩展互相融合,创面愈合。 延期植皮法,用于某些持续渗液渗血或血运贫乏的创面。如瘢痕切除或四肢象皮肿病变组织切除后的创面,出现以上不适于即时植皮修复的情况时,先用单纯的或有抗菌药物的油制纱布覆盖包扎。数日后,渗液或渗血已止,较好的肉芽床形成后,再移植皮片,即易成活。 皮片移植术的术后处置 包括全身处置和局部处置。全身处置,如体位、营养、镇静止痛、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均与一般手术后处置相同。局部处置,包括受皮与供皮两个部位。无菌创面植皮后,10日左右初次更换敷料并酌情拆线,但如有继发出血或感染化脓征象时,或为污染创面植皮,都应适当提早。肉芽创面植皮,如采用缝线包压法或加压包扎法时,应在术后3~5日即行初次敷料更换。皮片存活创面完全愈合后,应即配戴弹性织物持续压迫,为期至少半年,以利保持皮片平整,减轻后期皱缩,预防创缘发生瘢痕增生。全厚皮片供皮区之直接缝合者,视缝合张力的大小决定拆线的时间。表层或中厚皮片的供皮区,依靠创面本身的自然上皮化愈合,在2周内,除非确认发生化脓感染时,不宜轻易早换敷料,尤其严禁不必要地揭除内层油制纱布检视创面,即使发生局部感染,也只应局部开窗引流。否则将招致出血和损伤脆弱的新生上皮,易于形成持久不愈的溃疡,和愈合后的瘢痕增生。创面全部愈合后,油纱布即自然分离,无需外力即可移除。其后,除应经常涂布油脂以保持润泽外,并须在为期半年以上的期间内,戴用弹性织物持续压迫,以保护较易破损的新生上皮,并防止或减少切取厚的中厚皮片后发生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的趋势。 ☚ 游离皮肤移植的分类和应用 游离皮肤移植的成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