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收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收笔 收笔文章的收结用笔技法。写文章“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洪迈《容斋随笔》:“ 一篇之妙在于落句”。结尾好。“有前不甚佳,而能善其后者,即释手不得” (李渔: 《窥词管见》)。结尾的具体方法很多。清·沈祥龙 《论词随笔》:“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就题外借形。”是对前人多种说法的归纳总结。根据作品具体内容的不同,无论怎样收结,“含有余不尽之意”,促人猛省,发人深思,是各家一致的意见。好的收尾,分“度尾”、“煞尾”两种。前者如画舫笙歌,由远而近,又向远地而去;后者如骏马收缰,戛然而止,寸步不移。这样的结尾,无补纳拼凑之感,画蛇添足之弊,是全文的自然发展,自然结局,有“神龙摆尾之势”,是“水到渠成”之笔。 ☚ 带笔 艺术辩证法 ☛ 收笔 收笔Shoubi参见“运笔”条。 ☚ 行笔 提笔 ☛ 收笔 收笔文章结尾的笔法。结尾应有总结全篇、深化主题、点明隐意,或者引人由此思彼的艺术感染力。结尾通常采用归纳总括、画龙点睛、推及其他、暗示前景等多种手法,力求收篇巧妙,令读者长吟余味。林纾《春觉斋论文·用收笔》:“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其最擅长者无若《史记》。《史记》于收束之笔不名一格。……用一冷隽之笔闲闲点醒,如《封禅书》之收笔是也。有叙定霸巨子(指越大夫范蠡),幸免弓狗之祸,却把其退隐之逸事尽情一述,寓其微旨,如《越王勾践世家》之收笔是也。有同恶之阴谋,同时败露,是天然陪客。结穴处大书彼人之罪状,句中用一‘亦’字,不加议论,其义见焉,如《春申君列传》之收笔是也。有事一而人三,而每传收笔,各用似了非了之笔,雅有余味,则《魏其灌夫武安列传》之收笔是也。《荆轲传》终写荆轲之勇,行刺之难,而史公(即司马迁)冷眼看出荆柯剑术之疏,于传末用鲁勾践一言,闲闲回顾篇首,此等收笔,直入神化。”《封禅书》写汉武帝沉缅求仙,方士入海求仙山或等候神仙驾临都不灵验,武帝虽已厌烦,却仍与方士交往,寄希望于一旦。结尾以冷隽之笔,正话反说,点醒方士弄虚惑众和武帝之昏庸,不说方士的鬼话没有灵验,而说“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写勾践与范蠡,重点放在表现勾践的成功主要是依靠范蠡所以结尾写“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将其退隐之逸事尽情一述,再未提勾践,寓意不表自明,故称“寓其微旨”。另一种结尾是将与文中人物相同的人挟持带入,谓“天然陪客”,如《春申君列传》,写的是春申君,但吕不韦和春申君使用同样的阴谋,且同时败露,故结尾是“是岁也,秦始皇立九年矣,嫪毒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大书他人(吕不韦)之罪状,其谴责春申君之意则不言自喻。《魏其武安候列传》实际上写了魏其候窦婴、武安侯田蚡和灌夫三人,此传先分写窦婴之耿直、田蚡之骄奢、灌夫之勇猛和犯法去官,然后合写三人在一件事中的结局,既有合传写人物互相映衬的特色,也表明了作者对三人的褒贬。另有一种结尾是借他人言语作结,既照应前文,又能点出文中关钮。如《荆轲传》结尾用鲁勾践语:“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比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与前文荆轲以匕首掷秦王未中和荆鲁二人博戏时鲁怒而叱之二事呼应,既赞美了荆轲不与人争的品德,又对他不精刺剑之术招致失败感叹惋惜。 ☚ 约叙 伏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