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博壺”。博具名。古博戲投壺所用,亦作博戲名。始見於春秋,盛行於漢唐,清代漸衰。壺,初以陶,後以瓷或金屬製成。其形爲廣口大腹,頸部細長。高周制一尺二寸,頸七寸,腹五寸,口徑二寸半。晉代出現有耳之壺。其法爲賓主各持壺矢,距壺五至九尺,向壺内投擲。以投中之籌或馬計數。投四矢爲一局,司射爲勝者計籌立馬,立三馬爲腾。負者受罰。《左傳·昭公十二年》:“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史記·淳于髡列傳》:“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後漢書·祭遵傳》:“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清·魏源《秦淮鐙船引》:“萊國(寇準)惟須縱博壺,蘄王(韓世忠)那用提金鼓。”參見本類“驍壺”、“秋千壺”、“馬”。參閱宋·司馬光《投壺新格》。

投壺圖

東漢投壺畫像石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