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阶段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矛盾,随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心理过程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从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这种阶段性变化是和人的年龄相联系的,所以,称之为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根据我国的教育经验和心理学研究材料,依照身心发展每一时期的特殊矛盾和本质特点,一般将心理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
❶乳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
❷婴儿期(从1岁到3岁);
❸幼儿期(从3岁到6岁,或称学前期);
❹童年期(从6~7岁到11~12岁,或称学龄初期);
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
❻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或称青春期)。
从出生到成人,心理发展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连续的,前一阶段的心理特征,总是孕育着下一阶段的某些特点;而下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又总是前一年龄阶段发展的结果。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各阶段发展的顺序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相同的。但是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年龄阶段和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全面考虑才能把握住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特征在体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征考虑教材的安排和选择教法,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科学性,更好地促进心理的发展。中学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少年期: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矛盾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儿童进入初中后,学习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抽象思维中的具体形象仍起较大作用。这个时期的少年仍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的责任感不强而且朦胧,往往表现得既懂事,又不懂事;既能独立思考,又考虑不全面;既象大人,又象小孩;既有很大的独立性,又不善于监督自己。初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很广泛,他们一般多是由于好玩,而对某一运动项目发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目的逐渐明确,间接兴趣逐步形成。同时从广泛的运动兴趣向选择性、集中性运动兴趣发展。
青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期,相当于高中阶段。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思维由少年期的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过渡,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面的扩大,以及面临毕业,因而其内心世界要比初中学生丰富得多。他们的意志、情感和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关心自己成长的兴趣日益增长,用自己确定的理想来认识自己,并强烈地关心着自己个性的发展,对政治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能力显著提高。高中生对运动项目逐渐形成了分化性和选择性,能根据国家的需要,为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上好体育课。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间接兴趣进一步发展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