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xinli shixue
或称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乃至社会学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的一种史学研究分支学科, 在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为流行。有人认为在美国50年代后期开始盛行的心理历史学 (psychohistory)与深受法国新史学家们推崇的心态史(history of mentality)并非一回事, 实际上, 由于二者都是在新史学思潮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由于它们都与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学说相结合, 因而它们应同属心理历史学的范畴, 只是二者在研究对象的侧重上略有不同。
心理历史学的产生是与现代历史哲学强调主体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 强调偶然性、特殊性, 主张个别论密切相关。而对人们头脑中的意识、特别是深层心理对历史的重要作用, 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是不受重视的。但今天人们会问: 如果没有某种宗教心态 (即信仰、信徒的心理),会有十字军东征吗?封建帝王的赫赫威权与人们崇拜他们的神秘心理有何关系?这些都是心理史学的研究课题。无论如何, 弗洛伊德学说对心理历史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因为他在探讨人格发展时往往溯自婴幼时代, 这就促使史学家在探讨人物时要追溯童年经历和家庭影响对成人后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 弗氏对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识) 的区分, 并把后者视为人类行为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动力, 这自然会引起志在探索历史上人类各种行为动因的史学家们的兴趣。按法国著名的心态史专家阿里埃斯所说, 无意识就是说有的东西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 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勒高夫等编, 《新史学》 中译本第195页)。
于是, 在美国, 由威廉·兰格等人的大力号召和埃里克森等人的具体实践,心理史学已有显著成就,如对青年路德的研究、对德皇威廉二世的研究、对黑奴制与南方心态的研究、对希特勒、甘地的研究等。但是就所出成果而言, 美国的心理史学偏重于个人心理的研究,即所谓“心理传记”。而法国的心态史学则侧重于集体心理, 即集体无意识, 比如布洛赫研究中世纪人相信国王之手的触摸便可治愈瘰疬的心理, 费弗尔通过研究拉伯雷来了解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乔治·迪比把税收视为原始馈赠心理遗存的研究, 芒德鲁关于巫术魔法的社会心理研究,以及对犯罪心理、节庆心理、大革命前的群众心理的研究等, 成果更是蔚然大观。心理史学的研究显然为史学领域的开拓做出了贡献, 但是它往往受制于心理学理论, 比如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偏颇之处有可能导致应用它进行心理史研究的错误, 因此如何判断和确定何种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历史上的适用性便成为关键性问题。相反, 对历史中心理因素的研究倒应该用来证实那些心理学理论, 而不应用理论模式去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