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黄几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宋诗篇名。七律。黄庭坚作。见《山谷诗集注》卷二。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知系元丰八年(1085)监德州德平(属今山东德州市)时作。黄几复,名介,作者少年与游,时知四会(今广东四会县)令。诗云:“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首联先用《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传齐桓公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稍加点化以表相隔遥远,音信难通。再用《汉书·苏武传》寄雁传书事。“谢不能”为《汉书·项籍传》中语,因传说鸿雁不越衡阳,黄氏在岭南,故云。颔联追忆昔年欢聚京师(熙宁九年,二人同科出身),感慨别后索居生活,意象新,境界新,当时即被评为“奇语”(《王直方诗话》引张耒语)。颈联活化二典:上句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徒四壁立。”下句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此写黄几复清正廉洁,有治世之才。尾联全系悬想,不平之鸣表示怜才之意和慰藉之想。方东树评此诗云:“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笔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昭昧詹言》卷二○)全诗几乎“无一字无来处”,使事用语力求避熟就生,脱弃凡近,并有意用拗律,使句法瘦硬奇峭,以显示苍劲古朴之风,即所谓“奇思,奇句,奇气”(《昭昧詹言》卷一二),这些都体现黄庭坚七律的艺术特色。 ☚ 登快阁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 《寄黄几复》《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①,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①四立壁: 《史记·司马相如传》: “家居徒四壁立。”形容家中除四面墙壁外,别无所有。②蕲(qí其):通“祈”,希望、祈求的意思。三折肱(gōng工):《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喻阅历多,经验丰富。肱,泛指胳膊。 【诗大意】 我住在北海,你住在南海,想托鸿雁给你传书却被它谢绝。回忆当年,我们在春风微拂、桃李盛开的京城,和朋友一道举杯畅饮,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此后,我们流落江湖,十年没有会面;如今,只有各自独对孤灯,寂寞地听着窗外的夜雨。你为官清廉,家境贫寒,室中只有四堵空荡荡直立的墙壁;你熟谙民情,富有才干,不需要像治病那样,经过多次折臂,才能成为良医。遥想你此刻一定在发愤读书,而且头发已经花白;隔着瘴气弥漫的山溪,唯有猿猴在攀藤悲啼,伴着你度过又一个不眠的夜晚。 【赏析】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代的同窗好友。登上仕途后,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仍然保持着联系。这首七律就是一篇以诗代书的被后人广为传诵的佳作。 诗的前两联抒写作者对黄几复的深切怀念。诗一开头,就点明双方现今所居之地。作者在跋中曾指出:“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对此,诗中并未明言,而是用 “北海”、“南海” 代替。这既与两处的地理环境相吻合,又借用了 《左传·僖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问话。作者顺手拈来,使人感觉不到是在用典。既然路途如此遥远,因此想托大雁捎信也就无法办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中,此后成为古人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大雁拒绝他传书的嘱托,这就出人意表地打破了惯例,同时,又与雁儿飞到衡阳回雁峰就不再向南的传说暗合,进一步说明南北两地相隔之远。 接着,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后在京城的一次欢聚,描写别后10年间双方生活的孤苦,时间、空间、感情的跨度都相当大。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几组极为普通的词语,当它们以对偶的形式出现时,京城的温暖与江湖的冷寂,相聚的短暂与分别的长久,昔日的欢乐与今朝的悲凉就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自己的身世之感都在对照中尽情地流露出来。这种不用一个动词与虚词而境界全出的句式,上承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来,下给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启发,而又具有黄诗“因熟见巧”、“以故为新”的特色。 诗的后两联写黄几复的为人、为官与为学,表现作者对友人的赞誉与同情。 第三联的上句借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相如家境的描写,下句以比喻的手法反用《左传》中“三折肱”的典故,以此称许黄几复为官清廉,治民有方; 同时,“但有四立壁”连用五个仄声字,“三折肱”不避诗家忌用的 “三平调”,使本联具有拗句的特点。它将黄几复那不同凡俗的性格与操守表现得更为突出。 按照常理,像黄几复那种德才兼备、卓然超群之士,完全应该得到重用,但在封建社会中事实却恰恰相反。十年来,他远离京师,屈居下位,抱负始终未能施展。作者在结尾时,想象友人白发苍苍,捧卷苦读的情景,并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的景物描写,渲染友人处境的凄苦,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扼杀人才的作法进行了含蓄的讽刺,对友人的坎坷际遇深表同情,暗鸣不平。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先从双方落笔,再从友人着墨,有虚有实,有情有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在典故的运用上能平中见奇,变熟为新;在句法的使用上力戒平庸,于难处、拗处见功力,使律体中含有古朴的意味; 从多方面体现了黄诗的特色,是黄诗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寄黄几复
此诗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当为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是时,黄庭坚正监德州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令。而诗人自元丰六年起就在德平镇(今山东德平县)了。 * * * * 这是一首黄庭坚诗作中比较著名的佳作,常为选家所青睐,入选各种选本。下边分联讲说—— 首联:天南海北断音问 诗篇开头就说彼此远离南海北地,信讯隔阻难通。这看来平凡的文辞,却句句有着自己的来历:首句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问齐桓公的话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春秋时,齐国处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有此说。而如今的德州属齐地靠近渤海,四会则在广东南部海滨,正好借用此语。 次句寄雁传书,用的是《汉书·苏武传》之事;谢不能,则化用《汉书·项藉传》中语。此处的谢,即谢绝。传说南飞之雁,到达衡阳回雁峰即返。总之,寄望鸿雁传书,终成泡影。 颔联:忆惜抚今当怅惋 这一联诗主要是写在夜雨灯前忆昔抚今。上句忆过去,叙旧游之欢畅;下句写当今,记转徙江湖之凄苦。据《黄几复墓志铭》所云,黄庭坚同黄几复于宁熙九年同科出身,自京师欢聚之后,已历整整十年了。 这联诗就是通过记述这些往事与现状,传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颈联:清廉才干称双美 诗人在此联中,大方地征引了古代经传中的典实入诗。四立壁,用了《史记》描述司马相如穷困状况的话,即:“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常用的“家徒四壁”成语就出典于此。三折肱(gōng工),喻人阅历多,长本领。其典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这里,诗人借以称黄几复具有治世才能,不待阅历丰富,就已有良好政绩。蕲,通“祈”,求也。 诗人在此之所以用最大热情、最高赞语,称颂了老友的为官清廉,治政得力的优良作风和卓越政绩,正是为了尾联的“卓才贱用”作好铺垫。 尾联:猿声伴读惜贱用 最后,诗人发挥想象思维,依稀见到老友在瘴流淙淙和猿声哀哀相伴之下,白头勤读的凄苦状况。为他时至暮年,仍沉下僚,感到悲怆,给予无限同情。那种怜才之意,不平之鸣,见于言外。瘴溪,即指发生瘴气之溪流。传说岭南边远地带多瘴气,古人认为是一种山林中的毒气。一说,西南山民称虐疾为“瘴气”。 * * * * 黄庭坚这首七律,不论立意、句法或使事用字,均有超常之处,值得细加玩味。 先看立意 此诗从表象看,似乎是一般酬友念旧之作,但细察其深层意蕴,真正立意在于两个字:惜才。他对朝廷在用人上因党争或其他原由而任意遣使是深恶痛绝的,诗人乃亲历者感受当特别深刻。诗篇透露出作者对于有才不用,贤才贱用,而无才滥用的弊政,心怀不满。因此,对于有些英才埋没草莽,如黄几复那样常沉下僚的贤才,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次看使事 全诗八句,使事用典频频。诗中屡屡从《左传》、《汉书》和《史记》等古籍中,或明或暗地证引了不少古语或典事,至少有四、五处之多,但不见斧钺之痕。这使诗歌大大增加了丰厚度和深沉感。 再说句法与用字 诗人在开头就以经传中的散文句式和口语化诗句起调,使诗歌带上古拙意味;接着,在颔联,全用名词或数词组句,营造抒情述事的诗境,也给诗篇显出新意;特别是在颈联中,诗人用拗句写律诗,出句连用五仄,对句不但不救,而且还出现“不拘”现象。诗中这种峻硬奇崛句法,似乎是诗人为了配应主人公不拘流俗的性格特意为之的。这里虽然用了拗句写法,不合常规,但属对工稳,节奏分明,读来无太多的聱牙之嫌。 我观其如此句法和字法遣使的用意,似乎诗人有意要力纠晚唐五代诗,特别宋初西昆体的浮靡圆熟诗风的弊病。因此,往往有纠枉过正的偏失。我们今天读黄庭坚诗歌,以及江西派诗,对此不能不加省察。 * * * * 在这里,顺便说说关于拗体诗的问题。 一、何谓“拗体”和“拗体诗”? 这是我国旧体诗歌中的一种。凡是律诗或绝句的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体”或“拗体诗”。 据董文焕《声调谱·凡例》云: (见宋·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据有人研究,董说的“拗体诗”的定义,似应作进一步的商榷。 二、拗体诗特征 有人将它同普通律绝相比较,可见其主要特征有二: ①失粘或失对。拗体诗,可以全部失粘或失对,也可以几处失粘或失对,甚至一处失粘失对,也可称拗体诗。这是拗体诗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拗体诗同普通律绝的区别即在粘对上。 ②常常大量使用拗句。诗中有一、二句或几句单独使用的拗句,或作了相救,但粘对律正常,也不算拗体。 三、拗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拗体诗除了要遵循一般律绝要求之外,也是要讲究平仄,讲究拗救的,只是代表了另一种反常规平仄律的追求而已。这种诗还属于格律诗,是它的一种变种、变格。 而古体诗则不同。它除了要求用韵之外,根本不讲究平仄,也不强调要求对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旧体诗,属于非格律诗范畴。 四、诗歌句子种类 从声律角度讲,旧体诗歌使用的句子,主要有三种: ①律句——依照一定的平仄规律组成的句子,谓之“律句”。以出句缀上对句,即组成律联。 ②拗句——不依一般律绝规定的平仄格律组成的句子,称之为“拗句”。但它仍然要讲究平仄,只规则不同而已。 ③病句——亦称“不拘句”。其主要特点是不讲平仄,只能用于古体诗。而律句、拗句则用于律诗和绝句。 寄黄几复
这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诗篇。诗中叙述彼此离合及对友人的怀思,慰藉中带有悲凉意绪。选事用词,直抒胸臆,而又精工准确,风格高迈,纵横开合,而又极沉郁顿挫之致,为山谷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作于元丰八年 (1085) ,其时黄介在四会 (今广东四会县)任职,作者在山东德州德平镇。相距数千里,相别已近十年。 首联用 《左传·僖公四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典,示睽隔之远。德平在山东东北,故称北海; 四会近广州,故称南海。“故人各在天一角” ,自然免不了相思。“寄雁” ,意为托雁,自己想托雁传书,而雁飞不过衡阳,故雁以不能代传而辞谢。两句飘然而来,生动新警,托雁而雁 “谢不能” ,“谢” 字下得新奇,耐人思索。次联: “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篇中名句。前句写少年时彼此欢聚,在桃李东风的美好时节,杯酒论文,青春焕发,言志订交,何等快慰。后句写别后相思之苦,江湖夜雨,十载寒灯,离索情怀,时萦梦寐。诗言十载,是指熙宁九年 (1076) 至元丰八年 (1085)期间,并非虚指。两句互相衬托,因思忆年青时聚首之乐,更深感别后怀思之苦。前句是宾,后句是主,对比写来,愈见友情的诚挚。 五、六一联,笔锋陡转,作者由思念友人,而想到友人的才能和美德。“持家”句写友人虽为县令有年,而家境清贫,如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之 “家徒四壁立” (见 《汉书·司马相如传》 ),可见为官清廉。“治病”句言黄几复谙练世故,富有才干,“不蕲三折肱”,用 《左传·定公十三年》 “三折肱知为良医”典故。原文是说: 一个人只要三次折断胳膊,就能知道为良医之道。作者反用其意,表明黄几复不待处于病困,而后知为良医之方,以赞美其才能极高,不必经过多次试用,就能知道为政之法。可谓对友人相知之深。 尾联: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前句是说友人老而好学,未得大用,可惜已经头白了。于称赞友人治学的辛勤当中,又惋惜其仕途之蹭蹬,长期不得迁调。后句写其处境,四会是瘴雾之区,故称瘴溪。“猿哭”示猿啼之凄哀,作者用杜诗 《九日》 “殊方落日玄猿哭”句意,而以 “猿哭瘴溪藤”,显见其环境之恶劣,并以环境气氛,衬托人心的凄苦。处于瘴雾之区,纵无猿哭,已觉此境难堪,如此濡染,更见情深而语哀。 全诗真情感人,非泛泛寄赠之作。起笔即写怀思之情,结句更以 “想得”二字示相念之切。处处写怀思,妙在刻意精练,含而不露。 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作于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乃作者同乡兼同科密友,时知四会县(今属广东)。两人当时天南地北,各近海滨。 诗一起就说这层意思。语采《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谓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意思却变成友人间的相思。“寄雁传书”本古人陈言,但加“谢不能”(语出《汉书·项籍传》东阳少年杀县令而请立陈婴,“婴谢不能”)就有新意。因为相传大雁同飞至衡阳而止,故其地有回雁峰。又何能托其寄书南海耶? 次联抚今追昔,忆彼此交情。“桃李”、“春风”、“一杯酒”(出老杜怀李白诗)、“江湖”、“夜雨”(玉溪寄北诗)皆常词,惟“十年灯”为自作语,然而合为两句,则意境清新。出句见朋友昔年相聚之乐,对句表别后十年离索之苦,读之隽永有深味。陈衍谓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也就是说两句主情景,纯出以名词句,较类唐人胜语。 三联又不尔,立意措辞皆露“狂奴故态”。两句各有一转折,“持家——但有四立壁”,家徒四壁(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说明不善理家,而作为一县之长,不理家正是廉洁奉公的表现;“治病——不祈(求)三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即今人所谓“久病出良医”,此以医喻政,谓黄几复无需三折肱即有政绩,放在岭南实在屈才。 末联是惦念之辞,想象黄几复因好学不倦头发已白(语借老杜怀李白之“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而其所居则是瘴气弥漫的猿啼之区(柳宗元有《入黄溪闻猿》)。 全诗内蕴丰富,善用典实,以故为新;运古于律,音律拗峭“桃李春风一杯酒”、“持家但有四立壁”第六字不律。特别是后一句,以三仄调——其实是五仄结,更属古风的调声;然而波澜老成,很能代表黄诗的特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