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格检查特点
新生儿期要求对每个新生儿检查2~3次。第一次于出生后,重点检查有无窒息、先天畸形、产伤,并进行Apgar评分,以判断其成熟度 (见“新生儿窒息”条,62页),决定是否急需抢救和监护。如情况良好,可进行系统检查和体格测量。第二次于生后2~3天,注意脐带有无出血或感染,其他部位有无感染,观察黄疸程度,以及补充第一次检查不足之处。第三次检查于出院时或生后1~2周,注意脐带有否脱落及炎性渗出,皮肤有无感染,黄疽是否消退,心音有无改变,体重是否已恢复到出生时体重,了解卡介苗接种反应等情况。
系统检查应包括体温、呼吸、脉搏、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的测量.出生时肛温多低于36℃,12~24小时达到36℃以上。呼吸、脉搏应在安静时测量,呼吸约40次/分,浅表、节律不匀,脉搏约140次/分,波动较大。测新生儿血压较困难,可用简易的潮红法或用Doppler式监测超声波仪测量。足月新生儿体重多>2500g,身长超过47cm,头围平均34cm,胸围比头围小1~2cm。
一般状态: 出生后首先表现为无泪的双韵哭叫和四肢无意识活动。生后数日常处于睡眠状态,醒觉时间一昼夜仅2~3小时,如出现不安、惊跳及肌张力明显低下均为异常现象。足月新生儿耳壳软骨发育良好。
皮肤:出生时全身皮肤有一层白色胎脂披复,胎脂吸收后,皮肤稍呈紫红色,以后变为红色,称新生儿红斑,经1~2日即消退,为正常生理现象。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3~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为生理性黄疸。额部、肩上及骶尾部留有少许胎毛。鼻尖及两鼻翼常有粟粒疹(系皮脂腺)。检查时尚应注意皮肤有无破损、水肿、出血及化脓等。
头部:注意头颅大小和形状、囟门大小、前囟紧张度及骨缝宽窄。注意有无特殊面容及眼、耳、鼻、口腔、咽部异常情况。出生时头颅常变形,可出现先锋头(头颅水肿)或头颅血肿,颅骨缝可重叠。有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或其他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病变时,前囟常较饱满和紧张。口腔上腭中线两旁常有黄白色小点,称上皮珠,在牙龈切缘上有白色小斑块,俗称“马牙”或“板牙”均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由于粘液腺潴留所致,经数周会自然消失,不可擦拭、挑破以免感染。
颈部:注意胸锁乳突肌有无血肿或机化块,检查锁骨有无骨折。
胸部:注意胸廓有无畸形,一般呈桶状,前后径相近,肋骨呈水平位,胸廓相对小,男、女婴乳房均有结节。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运动软弱,呈腹式呼吸。心脏多呈横位,心尖区第一音和第二音响度几乎相等。
腹部:新生儿腹部稍膨隆,腹壁薄,可见肠型,肠鸣音活跃。肝可在肋缘下1~2cm处触及,脾边缘也可触及。男婴阴囊已出现皱褶,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已遮盖小阴唇,有时有阴道流血称假月经。应注意有无脐疝,脐轮是否红肿,脐残端有无出血及炎性渗出物。
四肢: 注意有无畸形及骨折并检查肌力。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应呈外展屈曲状,如四肢伸展,则表示肌张力低下。指(趾)甲长过指(趾)端,足底已有明显的足纹。
神经系统:见“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条(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