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多发生于新生儿的上颌骨,下颌骨骨髓炎极罕见。随营养、卫生及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本病已大为减少。
感染来源较难确定,可因口腔粘膜于临产时受损而污染;或经脐带、皮肤损害发生血源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病急,感染常始于第一磨牙牙囊周围及上颌前部,可扩散至眶、腭等部。病儿高烧、不安、拒食、一侧(双侧者较罕见)下睑及眶下区红肿,随即出现鼻塞、脓血性鼻涕、牙槽突或腭部肿胀。常于下睑或口内破溃、流脓。治疗不当则转为慢性,瘘孔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直至死骨及坏死牙胚排净为止,并可形成下睑外翻或上颌骨发育障碍等畸形。应根据症状诊断,X线检查帮助不大。
本病治疗应首选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及早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辅以其他抗生素。必要时加用皮质激素。症状消退,血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后,仍应继续用药数日,以求彻底、避免复发。脓肿应及时切开,输小量新鲜血有助于治疗。应注意病儿全身情况,警惕伴发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