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安徽煤炭开采的历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安徽煤炭开采的历史

安徽煤炭开采的历史

对煤炭的最早认识 安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安徽境内的煤炭资源就开始被发现和认识。公元808年,唐宪宗在相地(今宿县地区)设宿州,筑城时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同一时期,皖南黟县的煤也已为人们所了解。这是安徽境内发现并认识煤的最早记载。但是,当时没有得到开采和利用。
对煤的最早开采利用 宋代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冶铁、砖瓦等消耗燃料较多的行业都发展得比较快,而且很大程度上用煤作燃料,开始重视了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也开始了安徽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历史。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在今萧县白土镇一带组织人“开煤燃用”。在皖南安庆地区宋代也发现有人烧用石炭。据记载:“宋宝祐年间(1253—1258),高邮军阮子博夜行安庆府九曲岭,迷不知径,望火光之茅屋一间,二士烧石炭,对坐观书。令坐附火,言笑一日。”不过在何处开采以及开采规模等具体情况都没有记载。
明代开办煤窑取煤 明代手工业及冶铁打造兵器用煤作燃料逐渐增多,安徽煤炭业也随之发展。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十一月,为军队打造器械所需,“命中都留守司属士卒,于洛河山(今淮南矿区)采取煤炭。”这说明淮南洛河山一带煤炭资源早在明洪武以前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因薪禾少而需煤炭这在明代淮北地区比较突出。宿县符离集一带“民之艰薪更甚于艰食,故民间多并日而炊”,加之明万历年间的1615年,淮北地区发生灾荒,一些流民集结烈山一带,在山上打柴刨草根的过程中,发现了露头煤,遂进一步凿挖,发现“遍山皆煤也。”流落的农民便从事挖煤谋生。当地豪绅争相趋利,纷纷投资开办煤窑。开始时“取煤者仅数十人耳,以后则行煤之地益广,取煤之利益多,而凿煤之人益众。”到天启年间(1622年前后),仅八九年时间里,“开窑已至七十有余,计众当不下三千”。可以想见当时淮北烈山一带的采煤业是相当兴盛的。皖中和皖南地区明代煤炭开采也有记载:和州含山县北三十里有牛头山,山产煤,正德年间(1506—1521),居民采以为业。巢城北二十里峙刀山,明代曾“取煤”。皖南宣城、广德、贵池万历初年都曾开办煤窑,后被禁止。
清代煤炭开采规模扩大 到了清代,安徽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采规模扩大,开采范围更广,成为我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淮南、淮北、宣城、池州、宁国、广德一带。据光绪《广德州志》载:康熙年间广德地区曾“聚众数万人”入山采煤,但阻力较大,陷于停滞。乾隆年间解除矿禁以后,乾隆十年十月初八日,署江南、江西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魏定国,奏明开采煤窑以利民用事。他们在奏折中写到:“怀邑外窑地方,向曾采煤……乾隆四年因煤气化火伤人,暂行封禁。又宿州之徐溪口地方,有山一座,亦属产煤,乾隆五年曾请开采未奉准行。该州县产煤处所勘明但无关城池龙脉、堤岸通衢以及古昔陵寝。似此天地自然之利,置而不取,实觉可惜,应请俱准开采。”这一奏折后经工部议准。至此,明后期以来停顿下来的淮北烈山、淮南煤矿得到重新开采,并取得合法权利。据光绪《重修凤台县志》记载,淮南舜耕山开发煤炭“旁郡邑资者甚多,舟车载运,百里不绝。”
光绪三年(1877),贵池、池州先后设局开办煤矿。开始创办时先由官办,越办越不得法,不得已改商办,后又改为招商。1883年,池州、贵池两处煤矿已使用机器开采煤炭,这是安徽煤矿使用外国机器采煤的最早记载。据《海关十年报告》记载,池州煤矿开办以来曾出口煤炭,年出口量不等,1880年最高出口量达14400吨。此后10来年间煤矿业没有什么进展,虽然仍然产煤,然而出口量远不如从前。光绪年间,皖南除了池州、贵池煤矿业兴盛一时外,其它一些有煤炭资源的地方也已经或纷纷准备开采,并开始引进外资,实行和外省、“洋人”合开。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日本商人土仓鹤松与招商总局合股500万元,以40年为限,开办宣城县煤矿。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商务局与英商伊德订立安庆、池州、太平、宁国、徽州五属勘矿合同;五月间与英商男爵凯·约翰订立歙县、铜陵、宁国、广德、潜山等处勘矿合同。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安徽地方当局与意国公司(意大利)代理人扬尼托签订试采安徽煤矿合同。此外,宿松县高宗洼煤矿、贵池县和岭煤矿和西班牙合开。全省的东流、贵池、怀宁、青阳、宣城、繁昌、广德等13个县内20几处煤矿就有17处和外商合开,自已独自开办的煤矿不多。
在淮北地区,光绪二十七年,山东、毫州、宿城的富商集股成立烈山煤矿合股公司,试图以现代技术和资本主义方式重开烈山煤矿,后几经变更矿主,到1905年临涣镇大财主周玉山控制烈山煤矿时,成立了普利公司,到1908年最高日产量达到300吨。淮南在清末由商家、地主集资筹建大通煤矿公司,建立起淮南第一座近代矿井,年产煤1.4万余吨。
民国时期煤矿开采初具规模 由于社会历史变革,安徽煤矿业和过去历代一样,经历从复苏、振兴到衰落的过程。当时安徽全省煤田大致分为三区:一、皖北怀宿煤田,即濉溪镇的西南,怀远舜耕山及上窑一带;二、皖中长江煤田,属无烟煤区,分布在长江两岸、芜湖以东,包括繁昌、铜陵、贵池、东流4县;三、皖南宣泾煤田,其分布区域为宣城、泾县,并由宁国、广德而入浙江之长兴。民国5年以前,全省煤矿面积8150亩,民国3年到5年产煤17000吨。民国4年开始,各地陆续注册领照开办小煤矿。据民国8年统计,全省“三道”(芜湖、安庆、淮泗)60个县有16个县产煤,当时成立81个公司,有97个矿点,其多数公司和矿点属芜湖、安庆道,淮泗道只有怀远舜耕山的大通煤矿公司和宿县北乡烈山普益公司。办矿性质多系商办。煤矿面积增至61431亩,产量增至322730吨。
皖南、皖中煤田矿点分布虽广,而矿业未见十分发达,多因技术、资金等缺乏而开开停停。仅宣城的安平公司、贵池的馒头山煤矿稍有起色。
怀宿煤田的烈山普益公司民国6年开始先后招收新股、增加资金,用于开挖雷河,解决水上运输,购置机器,扩大采掘,并计划开采雷家坡的烟煤,修筑从烈山到符离集的铁路。几年之内,煤炭产量平均日产千吨,为淮北烈山煤矿早期开采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自民国12年起,因战争影响,铁路交通时常中断,存煤过多,资金无法周转,日产量大减,由一时兴盛走向衰落。民国16年,国民政府以普益公司系皖系军阀倪嗣冲逆产而收归国有,成立农矿部直辖烈山煤矿局,后又改为官商合办。由于曾被水淹,存煤无法外销等原因,负债60万元,生产、经营相当艰难。经营稍有复苏的民国,日产量最高只达400吨左右。
淮南矿区自民国初年成立大通煤矿公司以后,民国4年上海、浙江一带资本家集资兴办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后因资金不足,又邀山东中兴煤矿合股,以至因资产纠纷而成立保纪矿务实业有限公司,此期间直至此后10余年时间生产上没有多大起色。民国18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人到淮南调查,筹建淮南煤矿。当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取得了淮南舜耕山一带的九龙岗、洞山、上窑3矿区开采权。民国19年3月设立淮南煤矿局,四五月份九龙岗东矿的一、二号井和西矿的三、四号井相继破土动工。民国26年,随着新井的开凿、铁路的建成和运输能力的增强,华商大通煤矿公司和淮南煤矿局生产已得到较快发展,全年产煤104.5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民国27年6月,日本侵略军先后侵占淮南煤矿、萧县孤山大中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安徽煤业惨遭厄运,皖中、皖南煤业绝大多数陷于停顿,两淮煤矿遭到掠夺性开采,破败不堪。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收了淮南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淮南煤矿局再次成立。民国37年1月,八公山矿简易投产。抗日战争胜利后的3年时间,淮南煤矿共生产煤炭245.4万吨。贵池馒头山煤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组织复工,出煤,日产20余吨。淮北烈山煤矿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曾召开股东会议,添招新股,购置机器等,极力准备复工,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程未及开工。

☚ 二 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   两淮矿区煤炭开采 ☛
000003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