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jiaoyu jingjixue

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科学。介于经济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现代经济和近现代教育的产物。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的经济效益逐渐引起重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正是在探索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隐蔽结构中,看到了教育在增加国民财富、提高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把“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看作是一种“固定资本”,认识到为学习一种才能所花的费用是“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的。在他的《国富论》(1776)一书中已蕴含了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的思想,表明教育投资已不只是一种消费性开支。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教育的经济价值思想。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说到:“比重较高的复杂的劳动,和社会平均劳动一样是劳动力的运用,不过这种劳动力,比简单的劳动力,包含更多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费去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有较高的价值。”马克思从多方面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从而为现代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经济学由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标志是苏联经济学家C·F·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专论,斯特鲁米林设计出了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此后,比较重要的论著有:美国J·R·沃尔什的《人力的资本观》(1935年)、英国J·维蔡的《教育经济学》(1962)、美国T·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等十余篇论著(1959—1963)。有人称T·W·舒尔茨为“现代教育经济学的创始者”。我国自1978年以后,也开始重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已出版和翻译了一些教育经济学专著,如厉以宁的《教育经济学》、杨葆焜主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学》研究组的《教育经济学》等。现代教育经济学的主要论点是:人的能力是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加速技能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会加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教育是巨大的产业;等等。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如何精确地计算用于教育的物力与财力及其效果,如何合理规划教育经费,如何保持各种形式教育之间的平衡,等等。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经济学亦日益成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

☚ 教育社会学   教育统计学 ☛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Jiaoyu jingjixue

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教育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中外的一些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就有过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但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24年,苏联经济学家C·T·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论证了教育的经济作用,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而后又通过运算的结果说明教育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成为教育经济学由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开端。1935年,美国的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的资本观》论文。1959—1963年间,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著,用“人力资本”的观点,论述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并以计量的方法计算教育的收益率,从而为教育经济学奠定了形成学科的理论基础。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J·维蔡首次出版《教育经济学》专著,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确立。70年代末,我国的经济学者和教育学者开始重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版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1984)、厉以宁著的《教育经济学》(198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学》研究组编写的《教育经济学》(1984)等。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主张各异,因而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体系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应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效益,论证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支,其中主要有:国民教育经济学、中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经济学和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当前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正在寻求科学的方法,研究出一套数量指标体系,揭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教育社会学   教育统计学 ☛

教育经济学

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独立学科。代表人物有美国T.W.舒尔茨等。主要内容为:阐明教育发展的经济资源和条件;探讨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论证教育成果的经济成效等。


教育经济学

见“教育”中的“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研究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和经济规律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斯特鲁米林、沃什、舒尔茨等学者明确指出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62年,英国学者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一书,标志着这门学科正式形成。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的投资方向及内部结构,教育结构中各种因素的平衡,教育领域中劳动的特点与分配原则,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教育人员的供求问题,教育经济计划的制定方法,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等。70年代末,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兴起。

☚ 乾嘉学派   菲律宾通讯社 ☛

教育经济学

研究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和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发生作用的性质、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科学。经济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形成或转变人的思想意识,发展人的能力和体质的活动过程,是人类的生产、生存赖以继续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技术革命的时代,生产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主要是教育的竞争。教育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学科任务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劳动力培养以及科学知识传递、积累、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阐明经济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特点,考察教育投资的分配与效果。比如,探讨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外部联系; 分析教育内部经济结构及规律; 研究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教育的经济规律,以把握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等基本问题。
教育经济学 (EducationEconomics)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建立起来的。它与教育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科学学、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联系密切,主要是进行宏观研究,即对教育的经济问题作全局的考察,也开展对一个学校,一个教育机构的经济问题的微观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及规律性,包括社会再生产总量与教育制度相互关系的规律,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教育的社会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相互作用的规律等;(2)教育的投资方向及内部结构,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与教育结构的构成,国家财力、学校能力与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综合平衡,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个人教育需求与社会教育需要之间的关系等;(3)教育领域中劳动的特点与分配原则,包括教师劳动的社会经济内容,教师的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原则,教育所需单位社会劳动效率的规律性等;(4)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包括教育基金合理规划与使用,经济对教育的支配作用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国际比较,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含义和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5)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抽象法”,“计量法”,“原群法”,“现值法”,“图归函数法”,“成本分析法”的特点、作用、利弊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教育经济学有本质的区别。后者的研究,在总体上并没超出资产阶级“人力资本”理论的范围,本质上以垄断资本最大限度地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而前者的出发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充分揭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使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教育经济学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人们在研究时有截然不同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苏联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中的一个部门——教育部门中经济规律的,属于部门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这个领域内所起作用的特征,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的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要适应资本增殖的需要,主要就教育费用开支的经济效益,教育领域的生产性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也有以教育学的主要观点为论述线索的。
教育的经济意义,在亚当·斯密的著作里就有论述。一般说来,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 萌芽阶段。1924年,苏联斯特鲁米林(С.Т.Струмилин)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第一次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教育的经济效益作了定量研究,被称为教育经济学的先驱者之一。1935年,美国沃尔什(J. R.Walsh)出版《人力资本观》,为英语国家最早的教育经济学专著。(2)形成阶段。五十年代中后期,美国舒尔茨(T. W. Schultz)撰写了一系列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著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英国韦锥(J.E.Waizey) 出版了 《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 Education》(Lon-don)一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最终形成。(3) 发展阶段。六十年代后,各国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七十年代起,美、英等国一些高等学院增设了教育经济学的有关课程。法国的狄龙(Dijon)大学建立了教育经济研究所。七十年代末,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我国兴起,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也出版了一些书籍。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增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例如在苏联就出现了职工教育经济学(亦称职工技术教育经济学)。苏联学者认为,职工教育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学、劳动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的接合处上形成的。其特点是与职业培训、政治思想教育等结合起来。学科任务包括: 研究工人、干部再教育的一般和特殊规律;研究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职工教育形式发展职能作用的形式和手段,研究职工教育的经济条件,如建设规模与专业,投资计划和发展趋势等。主要研究的内容是: (1) 职工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原理,如职工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职工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2) 社会主义制度下职工教育的经济问题,如职工教育的预测、经济和社会规划、组织和管理,物质技术基础与拨款等; (3) 职工教育的经济效果。
阅读书目: 《教育经济学概论》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教育经济学概论》编写组编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教育经济学》厉以宁著,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学》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经济学》〔英〕希恩著,郑伊雍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高等教育经济学》 〔苏〕А.Б.达依诺夫斯基(А.Б.Дайновский)著,徐长端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经济学》〔台)盖浙生著,三民书局1982年版;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 Selected AnnotatedBibliography》 Mark Blaug,Oxford,Pergamon,1978; 《TheEconomics of Educational Media》Leslie Wagner,London,Macmi-llan,1982.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of Education

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对劳动力培养和科学知识传递、积累、发展的作用,来研究教育对社会生产活动和对国民经济增长作用的一门学说。教育经济学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的苏联,1924年,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经济意义》,首先用数量形式、计量方法来阐述教育的经济效益。195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计算法,他用国民收入中教育贡献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教育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1962年,教育经济学这一名字正式使用,并公认为一门新的学科。

☚ 发展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of education

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及其提高途径的科学。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70~90年代有较大发展。1960年前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加雷·贝克尔(Gary S.Becker)分别从人力投资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的经济作用和教育的经济效益等问题,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John E.Vaizey)则在1962年首次以《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of Education)书名出版专著。从此,教育经济学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日益受到重视。
教育经济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的、微观的、结构的、制度的研究这样四个方面,它们各自考察不同的课题。
❶宏观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着重分析教育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教育投资同财政收支的关系。根据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教育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所起的作用已被充分肯定,教育投资的增加和由此产生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被公认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言,教育投资的增长在理论上应该是超前的,这样才能适合现代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若干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的增长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在这个领域内,仍有一些难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例如,怎样计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怎样结合经济增长的需要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怎样保证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等等。这些课题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❷微观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着重分析教育经费较合理的使用、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报酬的科学确定的依据、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等问题。所有这些微观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都涉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分析教育经费较合理使用时,必须研究边际投入与边际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的报酬确定问题时,既要研究边际生产力与教育投资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受教育的机会成本和潜在收益等问题;在分析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时,同样有必要把边际投入与边际产出进行对比,并且需要考虑规模的变动所引起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动,包括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内在化,以及内部经济与不经济的外部化。即使在研究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动趋势时,结合家庭投资选择而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仍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微观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在教育经济方面的运用和发展。
❸结构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在这个研究领域内,主要有以下两类结构问题受到重视:一是教育单位的合理布局,也就是教育的区域结构问题。与此有关的是,人才的区域布局以及对现存的布局如何调整,合理布局的形成条件等。二是教育的内部结构,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与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即高中低等不同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结构、各个不同专业的劳动者的需求结构有密切联系。这两类结构问题又都同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
❹制度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着重分析教育经济方面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条件。例如,在研究教育的个人收益(指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的报酬)时,不可能不涉及制度问题,如收入分配合理性的标准和个人间收入分配的协调等。又如,在研究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问题时,不可能不考虑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地区流动的制度条件,劳动者对职业的评价,由于制度原因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等等。再如,教育单位的适度规模和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也都与一定的教育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有关。
70年代末期以来,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中国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在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经济问题的同时,对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也进行了大量分析、评论工作。

☚ 经济史学   消费经济学 ☛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西方教育经济学把教育投资当作生产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经济效益,研究内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产性”; (2) 教育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3) 教育投资在各类教育内部结构中的合理分配; (4)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 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分配、财政分配、基建投资分配中应有的比例关系;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教育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门学科。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其著作《人力投资——个经济的观点》(1959年版) 以及《教育经济价值》(1962年版) 中,提出了教育投资是一种资本的理论,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韦锥于1962年首次以《教育经济学》 为书名发表专著,并与罗宾逊一起于1966年共同主编了国际性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集》,使这门学科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起步的。

☚ 服务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
000000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