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枢

天枢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星。这里指天空。

☚ 奄然   赤岸坡 ☛

天枢tiān shū

星名。北斗第一星。比喻国家的中央政权。《后汉书·崔驷传》:“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北周·庾信《贺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枢秉地轴。”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雜星 > 天樞2
天樞2  tiānshū

彗星、客星之類。詳見本類“天上”。

政权

政权

鹿(逐~;~死谁手) 政(政柄)正权 鼎玉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天下,政权:重器
国运,政权:玉鼎
国土,政权:江山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
政教不善:疵国
政权的中枢:枢庭
国家政权:枢 国命 洪钧 宗守
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
国家的中央政权:天枢
朝廷的政权:鸿钧
牢固的政权或地位:铁桶江山
割据一方而力量足以号令天下的政权:霸统
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而能号令天下的政权:霸朝
政权刚刚建立:登庸纳揆
政权落到别人手中:政权旁落
君权旁落:干纲不振
政权腐败混乱:政以贿成 政以贿易
国家政权十分危急:大厦将倾
政权改换:移鼎 易姓 易代(改姓易代)易世 迁鼎 鼎革 革代 革世 革政 变革 改玉(改玉改步;改玉改行;柴天改玉) 改步(改步改玉) 政权更替 政权更迭 柴天改物 改朝换代 革命创制 覆巢倾穴 巢覆穴倾 五行代德 更姓改物 改元正位 改朝换姓
帝王初即位改元:履端
丧失政权:亡鹿 遗棰
帝王丧失政权:禄去公室
归还政权:归政(~于帝) 还政 返政 彻帘 复子明辟
(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政权)

另见:权力 掌权 用权 专权

☚ 权利   权位 ☛

常见星

常见星

牵牛织女星:灵匹 双星 牛女 女牛
牵牛星:牛郎 担鼓 河鼓 何鼓 黄姑 牛宿 箱牛 负轭 扁担星
织女星:天孙 司巧 投杼 织女 织妇 河女 河汉女 黄姑女
木星:龙 太岁 岁星 纪星 周星 福星 善星 应星 重华
北极星:辰(辰极;北辰) 极(极星;帝极;天极;北极;宸极) 曜魄星宗
北斗星:斗(斗星;斗车;斗枢;玉斗;瑶斗;珠斗;星斗;高斗;北斗) 七星 辰极 天车 阑干
天枢,北斗星:黄枢
北斗第一星:天枢
北斗第二星的美称:玉琼
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别称:从魁
北斗七星的柄:天罡
北斗首星:
北斗星与北极星:斗极
白斗柄部的三颗星:杓(斗杓;星杓) 斗柄 斗纲
北斗星的第三星:斗机
北斗星的第一至第四星:斗魁 会府
北斗星的第四颗星:魁星
启明星:金星 大星 太白(太白星) 大嚣 大正 大器 长庚 金精 开明 玉弹 刑星
黎明前出现在东方的金星:启明 明星
火星:法星 营惑 荧惑
土星:镇星 地侯
彗星:彗 孛(孛星;孛彗;飞孛) 明星埽星 扫星 贼星 大茀 欃枪 扫帚星 毛头星
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长星
流失的彗星:流彗
水星:兔 小白 马星 辰星 辰精 辰勾 伺晨 曙斗
其他星名:奎 箕(箕斗) 室 参 斗(斗牛) 胃 计(计都) 台(三台) 欃 执法

☚ 各种星   银河 ☛

天枢

❶运气学说术语。指天地气相交之中点。《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张景岳注:“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
❷经穴名。代号:ST25。出《灵枢·骨度》。别名长谿、大肠募、谷门。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图16)。

图16

天枢

天枢

中医腧穴名。属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定位:脐旁2寸。主治:月经不调,症瘕,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痢疾。操作:直刺1—1.5寸。孕妇不可针,不宜灸。

☚ 太冲   水道 ☛

天枢

❶词见《素问·六微旨大论》。枢纽,枢机。居阴阳二气之中为天枢,也就是气交之中,又物之中点为枢,所以人体脐旁有“天枢”穴。
❷北斗七星的第一星。

天枢T'ienshu

系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脐中旁开2寸处。施针时直刺1~1.2寸。主治腹痛、腹泻、腹胀、腹肌麻痹、习惯性便秘、水肿、月经不调等。

天枢

经穴名。别名“长溪”、“谷门”。属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位于脐旁二寸。主治: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等。直刺0.8—1.2寸;可灸。

天枢

天枢

足阳明胃经穴。取穴:在脐旁2寸(见图2-1-7)。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症瘕。刺灸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针尖略向上斜刺,其针感沿足阳明胃经循腹里逐渐走至不容穴处;若略向水道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逐渐走至水道、归来处。艾炷灸7~15壮;艾条灸15~30分钟。

☚ 梁门   内庭 ☛

天枢tiānshū

经穴名。代号ST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长溪、谷门。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穴。位于神阙穴( 脐中) 旁开2 寸处。主治腹痛, 腹胀, 泄泻, 痢疾, 便秘, 肠道蛔虫症, 肠梗阻, 阑尾炎, 月经不调, 带下等。直刺1 ~ 1. 5 寸。灸5 ~ 7 壮或10 ~ 15分钟。

天枢

天枢

唐武则天时铸造,用铜铁二百万斤。高一百零五尺, 经十二尺, 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 周十七丈。

☚ 并州剪刀   方丈大铜镜 ☛
天枢

天枢S25Tianshu

足阳明胃经穴。首见《灵枢·骨度》。别名长溪、谷门、循元、补元。大肠之募穴。
位于脐孔中点的神阙穴旁开2寸处。仰卧取之。相当于腹直肌及其鞘处; 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并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
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重胀,并向周围扩散。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呕吐,纳呆,食不化,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脾泄不止,赤白痢疾,便秘,水肿,月经不调,癥瘕积聚,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现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阑尾炎,腹膜炎,肠麻痹,肠道蛔虫症,子宫内膜炎,高血压等。也可用作辅助诊断,如《圣惠方》载: “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外科大成》: “大肠痈之发,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的足三里、天枢等穴,可使呼吸运动曲线显著改善,说明针刺后有迅速的止痛作用。电针家兔“上巨虚”、“天枢”等部位,血浆杀灭痢疾杆菌的能力比针前明显提高。针刺本穴,能使肠蠕动增强。对消化不良患儿,针刺本穴后,可使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迅速恢复正常。

☚ 滑肉门   外陵 ☛
000012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