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壮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壮戏

壮族戏曲剧种之一。于清咸同年间(1851—1892)形成。分北路和南路两类。北路是在民歌和“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唱腔为正调,用马骨胡、葫芦胡等乐器伴奏。内容多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改编,步法、身段和手法别具一格,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和云南文山等壮族北部方言区。南路是从“木偶戏”发展而来,唱腔主要有“平板”、“采花调”等,因演唱时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小说,随编随唱;另外还有“马隘戏”,以马隘调为基础, 吸收木偶戏、邕剧和粤剧的技巧,至1937年形成壮戏,编演成本的戏目约80多个。后二者均流行于桂西南壮族南部方言区。

壮戏zhuang xi

Zhuang opera

壮戏

壮族民间戏曲艺术。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用壮语演唱,说唱合一。分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等种。师公戏亦名唱师,流行于广西河池、宜山、来宾、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清同治间(1862—1874),贵县鹤山村壮族在师公舞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桂剧、彩调的舞台艺术,而创造的一种壮族剧种。伴奏乐器有铜鼓、皮鼓、铜钹、铜铙、管弦、木鱼等。南路壮戏亦称“哈海戏”,因唱腔中常伴有“哈海”、“哈海”之声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在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靖西提线木偶戏出现于清朝中叶,用当地壮族说唱的曲调“木伦”演唱,用棉线拉着木偶表演。德保马隘戏是用当地民间说唱的曲调“马隘调”、“汉龙调”演唱,也是通过木偶表演。1936年这两种戏剧汇合而发展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亦称“板凳戏”和“土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及云南文山、富宁、广南等地。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田林壮族民间已有半专业戏班,光绪(1875—1908)年间广泛流传到其它地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