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欧美的普遍性文艺思潮和运动。后现代主义一词最初见于西班牙作者腓德列可·德·翁尼斯于1934年出版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1942年出版的《当代拉美诗选》的编者特德莱·费茨沿用了这个术语,意指诗歌领域中对鼎盛于二、三年代的正统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拨。五、六十年代以来,这个术语日渐广泛流行,一般指战后的对正统现代主义进行反拨的文学艺术倾向。杰·格拉夫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和人的价值提出怀疑的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运动”,是“对过去二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逆转”(《后现代主义突破的神话》)。伊哈布·哈桑则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确信,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有效地表现荒诞的人生,为此,他们在写作技巧方面常用下列手法: (一) 自相矛盾。作品叙述者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贝克特的小说《无法命名者》的结束语是:“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 (二)不连贯性。一篇作品以极简短的互不衔接的章节、片断拼凑而成,找不出头绪和完整意义。(三) 随意性。使创作和阅读成为一种随随便便的行为,如约翰逊的活页小说,从哪一页读起都可以。(四) 虚构与事实交织。在作品中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生活与梦境。(五) 讽刺性模仿。即模仿过去严肃的文学作品,反其意而用之,达到滑稽和讽刺的目的。博尔赫斯笔下的主人公绞尽脑汁从事创作,写出的小说竟是从《堂吉诃德》中整段抄下的章节。 后现代主义是比现代主义更为复杂的文艺现象,对于这一概念本身目前有许多矛盾的看法,显然还有待充实和定型化。 ☚ 无赖派 新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指本世纪60年代发端,兴起于70~80年代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及艺术流派。 1975年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第一次使用了“后现代主义”(P·M)一词,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已进入后现代阶段。它首先表现在建筑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激进的建筑艺术家,厌倦了包诰斯那种纯粹几何形的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指责被称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和内含是反历史和无个性的,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异化。要求建筑应具有多义性的艺术语言。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了不少把希腊式、罗马式、巴罗克式的构件和片断任意组合、拼贴装饰在现代化设备之上的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和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砖砌别墅。它们具有隐喻、乡土和追求新的模糊空间等特征。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路易斯安娜博览会建筑群,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在绘画和雕塑领域,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很难有一个更明确的分野和界定。它泛指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西方当代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如,打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波普艺术;极端客观主义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利用机械文明成果的光效应艺术,极端抽象化的观念艺术和最低限主义雕塑等等。80年代又有联邦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和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崛起。前者以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相混合的形式,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绪和反思历史的悲怆心态,后者则依靠整体结构的不断肢解、碎化,产生意外和非连续的模糊意象。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正方兴未艾。它们的特色和艺术主张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将它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较,可看出如下特征: ❶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色是反对一切传统的束缚,主张自由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对待传统(过去的艺术)既不盲从,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有选择地自由吸收,或用一种戏谑的态度对各种传统进行“异种杂交”。 ❷现代主义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和表现,而后现代主义则宣称自己的哲学立场具有“极端的客观性”,在表现上逐渐从抽象转向具象,从主观转向客观。 ❸现代主义对大工业生产的机械文明,采取一种回避和揶揄的态度,而后现代主义则利用机械文明的成果,进行某种机械化生产。 ❹现代主义为艺术带来了“颠复性”的观念,而后现代主义则打破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企图借助艺术重新组织生活环境、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的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激进的折衷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也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新目标。 ☚ 现代主义 美术批评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Hou xiahdai zhuyi指发端于本世纪60年代,兴起于70—80年代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及艺术流派。 1975年,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第一次使用了“后现代主义”(P·M)一词,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已进入后现代阶段。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表现在建筑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激进的建筑艺术家,厌倦了包浩斯(见外国美术史部分“包浩斯”条)那种纯粹几何形的、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指责被称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和内容是反历史和无个性的,是建筑的一种异化。要求建筑应具有多义性的艺术语言。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了不少把希腊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的构件和片断任意组合、拼贴、装饰在现代化设备之上的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和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砖砌别墅。它们具有隐喻、乡土和追求新的模糊空间等特征。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喷泉广场、路易斯安娜博览会建筑群,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在绘画和雕塑领域,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很难有一个明确分野和界定。一般而言,它泛指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西方当代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如,打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波普艺术,极端客观主义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利用机械文明成果的光效应艺术,极端抽象化的观念艺术和以工业方式制造非人格造型的最低限主义雕塑等等。80年代又有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和意大利的超前卫艺术崛起。前者以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相混合的形式,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绪和反思历史的悲怆心态。后者则依靠整体结构的不断肢解、碎化,产生意外和非连续的模糊意象。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正方兴未艾。它们的特色和艺术主张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将它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较,可归纳出如下特征: ❶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色是反对一切传统的束缚,主张自由的表现。后现代主义对待传统(过去的艺术)既不盲从,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有选择地自由吸取,或用一种戏谑的态度对各种传统进行“异种杂交”。 ❷现代主义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和内在心灵的表现,而后现代主义则宣称自己的哲学立场具有“极端的客观性”,在表现上逐渐从抽象转向具象,从主观转向客观。 ❸现代主义对大工业生产的机器文明采取一种回避和揶揄的态度,而后现代主义则利用机械文明的成果,进行某种机械化生产。 ❹现代主义为艺术带来了“颠覆”性的观念,而后现代主义则打破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企图借助艺术重新组织生活环境,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合谐统一。有的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激进的折中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水平和新的价值观念。 ☚ 现代主义 绘画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