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争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争鸣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争鸣1955年至1957年,中国的学术界开展的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认识中国过渡时期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征问题;二是如何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一)关于中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征的讨论。1953年,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的教学干部在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对如何理解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发生争论。杨献珍主张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基础。以艾思奇为代表的另一方,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包含着资本主义基础和社会主义基础,这两种对立的基础进行“谁战胜谁”的斗争。195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五次科学讨论会上,徐琳、肖前提出了《关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报告,并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杂志1955年第5期上,引起哲学界的重视。于是几种不同的意见在报刊上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一)徐琳、肖前认为,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才是基础,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才是上层建筑。因而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应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及非社会主义的观念形态。这种意见俗称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正在形成论”,简称“单一基础论”。(二)肖范模和潘梓年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3、第4期上分别发表了《我国过渡时期社会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对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怎样进行研究》两文。他们认为,中国过渡时期的基础就是五种经济成分的总和;与此相应,上层建筑既包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包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一个社会的所有的生产关系。在上层建筑方面,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还大量存在,且有广泛的影响,资产阶级也合法地存在着,它的代表还参加管理,因而上层建筑也包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见俗称为“综合基础论”。(三)第三种意见被称为“无基础论”。1955年《哲学研究》第3期《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文认为,中国的过渡时期没有最后完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论社会主义的基础或上层建筑或资本主义的基础或上层建筑都只能称因素,这两个因素的斗争才最后完全形成社会主义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概念上的争议:持“单一基础论”和“无基础论”认为,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这样把握才能确定社会形态。持“综合基础论”者认为,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意见认为基础即是生产方式。关于上层建筑,一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第二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不但应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在内,而且应该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在内;第三种意见认为,上层建筑概念非常广泛,除了物质的关系以外,一切思想的关系也包括在内。这三种意见与对基础理解的三种意见相对应。 ☚ 关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争论 关于美学问题的争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