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存在态势。
城市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城市的空间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的经济结构
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它是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产业结构。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可以有多重内涵。它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目前,国际上普遍按照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三类,即第一产业,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等。以此划分方法,城市产业结构就是三类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除此之外,城市产业结构根据对城市产业划分方法的不同,还有其他一些定义方法,如按照城市的不同产业部门对某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以把城市产业结构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研究者可根据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定义。
(2)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城市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即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其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决定的,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城市流通与城市生产、城市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关系;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及外资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等等。
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包括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结构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中央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等等。
城市消费结构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4)城市企业结构。企业是城市进步的基础和基本动力,它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两部分。
企业技术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要素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企业的技术状况如何,可以根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占所使用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等多个指标来衡量。城市企业技术结构的确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城市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力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企业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于一个城市内总是大中小企业并存,因此要按照不同行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好大、中、小企业的合理配置和相互连接。
2.城市的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的政治结构。当前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及其与城市居民间的关系。城市政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的国家政权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各民主党派组织、统一战线组织、各群众团体组织。每一个政治组织都自成体系,内部在纵横两个方面都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二是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城市社会成员间的政治关系主要有各类城市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将会极大地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2)城市的文化结构。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城市文化,一般指狭义的城市文化,即指观念形态、知识形态的文化或称精神文化。与此相对应,城市文化结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与各类精神产品生产、传播、利用等活动有关的行业的构成、发展规模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关系;城市中各种文化事业的规模、质量、发展速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各类文化设施的规模、配置和布局;城市文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与各个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城市的人口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包括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和城市人口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包括: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和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
3.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由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化所导致的城市诸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联接状态,它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一般来说,城市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城市布局。由于城市内部功能的分化,城市的各类构成要素总是按一定的方式和方向散布于城市空间的不同位置上,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态。城市布局的合理与否,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美观和谐,而且在实际效用上,能够使城市内经济要素的流动趋于合理和高效,从整体意义上促进城市的发展。
(2)城市密度。城市是由分属于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城市各类要素在城市某一单位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形成各自的密度。城市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密度,以利于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方便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缩短流通时间,对城市政府的管理也能形成有效支持。
(3)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城市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体形态两部分。城市内部形态指市区空间范围内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的布局。城市总体形态是指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的布局。
城市布局、城市密度和城市形态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它不是静止不变的,一系列因素的变动都会使其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