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九、宁德地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九、宁德地区

九、宁德地区

宁德地区俗称“闽东”,位于福建东北部,介于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之间。南连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温州市,西邻南平市,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区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辖宁德、福安、福鼎3市和霞浦、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6县,123个乡镇,人口309.34万。
闽东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为闽越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 三国吴属建安郡。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划候官县,始设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撤温麻县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温麻旧县部分地设长溪县,属泉州(今福州)。元 二十三年(公元126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属福州路。清雍正十二年 (公元1734年) 升州为府。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改称闽海道。民国期间历为第二、第一、第八、第一、第三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设福安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年7月专署迁宁德,1971年7月改称宁德地区。
闽东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27年、1930年中共先后在古田、福安等地成立党的组织。1931年后,上级党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国志、赖金标、苏达、江平等同志来闽东指导开展革命斗争。闽东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老区遍及全区各县(市)86%的乡镇,有革命基点村687个。闽东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畲、回、苗、壮等18个少数民族,人口共有1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6万人,约占全省畲族人口总数的50%,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25%。闽东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原因,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1986年全区有6个贫困县、52个贫困乡、16.5万贫困户、77.5万贫困人口,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近1/3,贫困人口人均全年口粮不足16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仅160元, 是全国唯一的沿海连片贫困地区。
闽东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雨水丰沛, 年平均气温13.4—20.2℃, 无霜期206—323天, 年平均日照1680—1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50—2350毫米。区内物产丰富,主产稻谷、甘薯、大豆、小麦、马铃薯、油茶、茉莉花、白木耳、香菇、水果、药材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坦洋功夫”、“白琳功夫”均为福建三大功夫茶之一。福安油茶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绿色油库”。古田白木耳为全国榜首,被誉为“银耳之乡”。福鼎的槟榔芋、四季柚,霞浦的晚熟龙眼、荔枝,古田的油柰、水蜜桃,福安的芙蓉李、黄肉桃、绿竹笋,寿宁的板栗,屏南的无核柿,周宁的魔芋,柘荣的太子参等都是省内著名的果蔬佳品,许多产品远销东南亚,出口创汇潜力大。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拥有交溪、霍童溪、古田溪三大水系,还有14条较大的独立河流,水能蕴藏量191.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85.5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的18.3%,现仅开发45.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多, 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种,探明储量的矿种有33种,矿产地100余处。高岭土、紫砂土、花岗岩、玄武岩、叶蜡石等储量大、品位高, 且易于开采,发展建材、陶瓷工业前景远大。
闽东海阔、港深、岛多、滩广。海岸线长878公里,大小岛屿3 444个,占全省1/3;滩涂面积433.3平方公里;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名特优海产品。全区深水码头众多,拥有三都澳、沙埕、赛岐、三沙等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是世界著名的良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避风条件极好,50万吨轮船可随时进港全天候作业,10米以上深水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深水岸线72公里,均居世界港湾之首,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列为南方港,是“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良港。仅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7.5公里三都澳城澳港岸线就可建深水泊位20多个,理论吞吐能力4亿吨。三沙港是福建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距台湾基隆港仅123海里。全区现有千吨级商业码头7座、渔业码头21座,已开辟直达香港、上海、广州、青岛等9条航线。
闽东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全国8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福鼎太姥山,以峰险、石怪、洞奇著称,有54峰、45石、24洞,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素有“海上仙都”之称,汉武帝御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宁德支提山的华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内藏有明万历皇帝钦赐的五爪金紫衣。支提山奇峰连绵,异石遍野,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享有“不到支提不为僧”之誉。古田人工湖, 37平方公里的湖面, 宛如一轮明月镶嵌在鹫峰山脉上, 湖中大小岛屿星星点点,诸岛松苍竹翠,百花争艳,景色诱人。周宁的鲤鱼溪、九龙祭瀑布群,屏南的鸳鸯溪自然保护区,霞浦的赤岸,日本空海高僧登陆地等,均被列为全国或全省的名胜风景区, 是招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闽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区9个县(市)123个乡镇均已通路,公路总里程4598公里。104国道贯穿南北4个县(市),境内国道经拓宽改造建成准二级路。沿海一级汽车专用线宁德城关至飞鸾岭段已开工建设。古田火车站是莱福铁路县级中转站。温州至福州铁路(其中穿过闽东福鼎、福安、宁德、霞浦4县市)已列入铁道部地方铁路建设计划。全区邮电通讯已具备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对外开放的需要。
闽东还享有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台贸易区等综合政策,全区有5个县(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县 (市),三都澳城澳港已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开放。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闽东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推行,农民生产热情迅速提高,农村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8.60亿元,比1949年增长18.8倍,平均每年以6.5%的速度递增;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96.95万吨,比1949年增产2.8倍,年递增率达3.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317公斤,比1949年高100公斤;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主要农产品都几倍或十几倍增长。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7.33万个,从业人员27万人,总产值135.95亿元。1986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全区已有91%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大部分农户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784元,是改革初期的18.2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油、蔗、茶、果、药、菇、菜发展步伐加快,非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上升,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产值构成由1993年的70:30调整为53.5:46.5,粮食作物产值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在农业生产内部,能体现山海特色的“绿色企业”、“蓝色企业”发展迅速,比重上升,而种植业比重则相应下降,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产值比由1949年的1:0.4调整为1995年的1:1.5;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建筑业、零售贸易餐饮业发展很快,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0.2调整为1:1.5,表明全区非农产业经济规模超过农业近50个百分点。
(2)农业综合开发蓬勃发展。从大念“山海经”到“山海田一齐抓”,从发展“三色企业”(即绿色的林茶果、蓝色的海水滩涂养殖、白色的水能资源开发)到实施“1153”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即到“八五”末期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全区有林地面积、茶果面积、水电装机容量、水产品总量分别达到1 000万公顷、100万公顷、50万千瓦和30万吨)的提出,是闽东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引向深入的体现,也是开展更高层次脱贫致富工作的重大步骤。“1153”工程的提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实施5年来已取得很大成绩。到1995年底止,全区有林地面积达71.13万公顷,比1990年增加有林地面积14.33万公顷;茶果面积达8.4万公顷,比1990年增加3.33万公顷;水产品总量达37.09万吨,比1990年增加23.69万吨;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1万千瓦,比1990年净增5.7万千瓦,加上目前在建项目,到“九五”初期可实现超过50万千瓦的目标。“1153”工程及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的对外开放。据统计,至1995年底全区累计签订引进外资农业项目100多项,合同总额3亿多元,利用外资额370多万美元。屏南县与马来西亚华人合资230万元,创办了我省首家中外合资股份营林公司,共营造速生丰产林733.3公顷,继而又引进了世行贷款100万美元,营林3720公顷。寿宁县引进新西兰社会发展援助项目资金438万元,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治理水土流失。福鼎市引进了香赛德集团资金300万元,合资开发四季柚饮料系列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解决了鲜果的销路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区食用菌生产不断发展,引进了44家食用菌种植、加工的外商投资企业,仅1994年出口总值达1 320万美元,特别是香菇保鲜出口已成为山区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寿宁县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成为“半县花菇半县茶”产业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全区改变了无公路、无电话、无电的“三无”格局,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通电话、通电。1995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3.68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达0.29千瓦,比1978年增长4.2倍。现有大中小型水库291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5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5.23万公顷。小水电星罗棋布,有水电站510座,白岩电站、麻竹坪电站、车岭二级电站、黄兰溪水电站、桑园电站陆续竣工投产,水电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95年,农村用电量达2.27亿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量104.66千瓦时。
(4)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各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脱贫致富这一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特别是1986年以来,全区累计下派5万多人次干部帮助开展扶贫,动员和组织全区人民向贫穷开战,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大规模扶贫开发热潮。通过10年的扶贫,闽东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95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2.16亿元,比1985年增长4.3倍;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大关,是1985年的11.8倍,9县(市)全部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有86个乡(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0元提高到1995年的1 784元,贫困人口从原来的77.5万人下降到17.1万人;福安、福鼎、周宁、屏南、柘荣5县(市)以及37个贫困乡先后摘掉了贫困帽子;全区有93.5%的贫困人口较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从35%下降到6.5%。从1993年起,全区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偏僻村庄实施搬迁“造福工程”,已累计搬迁6万多人。
全省奔小康,闽东是关键。宁德地委、行署在1995年6月作出决定在全区广泛开展争创小康村活动,并加强领导,认真规划,量化标准,制定措施,下派工作队员,实行部门负责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在争创活动中,重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上,同时还加强扶贫攻坚工作,一手抓基础好的村和农户的奔小康,扩大富裕面,一手抓基础差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缩小贫困面。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农村奔小康的带头人。经过测评,1995年全区已有925个村基本达到小康村标准,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42.6%。按照省定地区级农村小康16项评价指标测算, 1995年全区农村小康综合分值达70.5分,比1994年提高17.9分,综合分值比增34%,争创小康村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闽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动力, 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以创建小康村活动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深化山海资源开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再建一个“海上闽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力争到1997年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小康目标,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到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6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下同),“九五”期间年均递增9.0%;2010年农业总产值115亿元, 2001—2010年年均递增6.7%;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3300元, 2010年达9000元, 扣除物价因素每年递增5%以上。

☚ 八、南平市   第二节 县(市)农村经济 ☛
000091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