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一、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遵义地区解放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况,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脆弱。194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仅有66.82万吨,平均每公顷产1 650公斤;农业总产值为15 165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农业人均54.77元。新中国成立后,全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41年的艰苦奋斗,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协调。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经济恢复和蓬勃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胜利完成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征粮5大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通过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8年间,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加4.82亿元,增长了1.59倍,年平均递增12. 64%;粮食总产量增加51.37万吨,增长76.87%,年平均递增7.4%,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第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倾错误,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挫折,倒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1960年,粮食总产仅62. 25吨,比1949年少4. 57万吨。1960年比1957年,粮食总产量减少55. 96万吨,下降47.36%,年平均递减19. 25%;农业总产值减少3. 37亿元,下降45. 51%,年平均递减18. 32%。1961年开始,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过5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5年与1960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加50万吨,增长80.4%,年平均递增8. 67%;农业总产值增长42.45%。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农村经济单一、封闭,经济效益低下。1976年与1965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增长7.45%,年均递增0.66%;农业总产值增长10.74%,年均递增0.92%。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1978年,由于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仍受“两个凡是”等“左”的束缚,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仍未扭转。这1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较长时期徘徊不前的阶段。
第三阶段(1979—1990年)持续稳定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长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在“六五”期间首次突破150万吨大关,结束了20多年来长期在125万吨左右徘徊的历史,基本解决了温饱。农村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七五”时期,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深化,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上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杂交良种、水稻两段育秧、冷烂锈田半旱式栽培、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玉米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农业适用技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1990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90.8%,平均每年增长5.5%;粮食产量增长14. 73%,烤烟增长4. 32倍,油菜籽增长3.96倍,茶叶增长1. 46倍,肉类增长1.25倍,干鲜果品增长4.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1倍。这1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

☚ 第二节 遵义地区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
000132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