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单一产业阶段/(二)徘徊不前阶段/(三)稳步调整,协调发展阶段/二、农林牧副渔结构与布局/(一)恢复发展阶段/(二)停滞徘徊阶段/(三)积极调整阶段/三、种植业结构与分布/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单一产业阶段 ☛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经过40年的奋斗,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又一次解放。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逐步趋向协调,其发展变化过程大体经历了单一经营、徘徊不前、稳步调整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单一经营阶段 ☛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青海省没有农村二、三产业的统计资料,50年代以前,城镇的二、三产业也很薄弱。194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99亿元,占80.5%;第二产业0.07亿元,占5.7%;第三产业0.17亿元,占13.8%。新中国成立后,在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快了二、三产业发展步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1957年,青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13亿元,占53.9%;第二产业0.78亿元,占19.8%;第三产业1.04亿元,占26.3%。1958年中共中央发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精神发展地方工业的号召,当年3月中共青海省委第二届五中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全民办工业,提倡乡办工业、社办工业。1958年全省人民公社办的各种社办工厂1万多个,总产值2952万元。青海省农村第二产业开始起步。1962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对社队企业作出了收缩和限制的规定,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不办企业,青海省社队企业又开始解体。1969年与1959年相比,全省社队工业、副业生产总值由5 124万元下降到4990万元。1970年8月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10月青海省革命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会,会议指出要逐步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配网点,做到农机小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许多社、队陆续办起一批农机修造厂和修配网点,1972年全省多种经营总值达到5 169万元,比1969年增长3.58%,但是,刚刚兴起的社队企业又遭到了挫折,极“左”思想把社队企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1976年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又下降到3 669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二、三产业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80年,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7.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01亿元,占28.1%;第二产业7.83亿元,占44.0%;第三产业4.96亿元,占27.9%。见表4-1-1。
注:按当年价计算。 80年代以后,青海省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85—1996年的12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由16.5亿元增加到85.2亿元,增加了5.16倍。 其中第一产业由12.3亿元增加到56.2亿元,增加了4.57倍;第二产业由2.8亿元增加到21.4亿元,增加了7.64倍;第二产业由1.4亿元增加到7.6亿元,增加了5.43倍。农村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74.6%、17.0%和8.4%变为66.0%、25.1%和8.9%,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农牧民逐步脱离耕地、牧场转到二、三产业上。 1997年底农村牧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达24万人,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14.5%,比197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1985—1996年青海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及构成见表4-1-2和表4-1-3。
表4-1-3 青海省1985—199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情况
注: 1985年以前和1997年的统计年鉴上没有三大产业项目数据。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第一产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