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

一、农村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农村经济经历的“三起两落”的发展过程,就充分证明农村经济体制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1950—1957年,是稳步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在农村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进行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转变。随后,根据生产发展要求,适时引导农民创办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用8年时间实现了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过渡;在牧区执行了“公私合营”、“赎买”等政策,完成了畜牧业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将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牧主经济逐步改造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经济。这一时期,由于摧毁了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策比较稳妥,农村经济获得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 年均递增7.5%。
1958—1962年,属急躁冒进时期。大跃进、公社化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生产关系实行急剧变革,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由高级社向人民公社的转变,推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模式,强调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的高度集中,以及“人海战术”的集体劳动方式,用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代替定额管理、评工记分的按劳分配制度,“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等滋长蔓延,挫伤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5年中农业总产值几乎没有增长,1962年人均农业总产值反比1957年减少18. 8%。
1963—1965年,是调整时期。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自治区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确定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纠正了“一平二调”等错误,保留了自留地、自留畜,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的局面,迎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三年中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5.8%。
1966—1977年,为 “文化大革命” 动乱时期。“左”倾思潮泛滥,批判 “唯生产力论”、强调 “穷过渡”、“越穷越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生产管理混乱,社会动荡,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与196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反而下降4.4%。
1978年至今,是农村经济大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执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深入进行农村改革,特别是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多种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牧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新疆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 第三节 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积极稳妥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000220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