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文化网络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就发文号召建立县文化馆,1955年又提出建立群众艺术馆,在农村组织举办业余文化夜校、扫盲识字班、文艺宣传队、社火队和职业剧团等,仅环县、华池一带就有上百个皮影演出队,几十年来走村串户为农民演唱。60年代全省农村开始建立文化室、图书室和业余剧校、剧团和各种文化活动组织。70年代开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遍布全省各地。农村文化站、文化室不断涌现, 小靳庄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农村遍地开花。尽管受到“左”的政治路线的严重干扰,但从繁荣农村文化角度看,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到了80年代, 国家正式将农村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首次提出在乡镇一级建立国家文化事业机构——文化站,并于1984年由国务院下达了部分文化站专职干部指标, 甘肃省有348名农村文艺骨干被招聘进文化站工作。同时,国家还提出了在农村组建文化室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 配备兼职专门工作人员,保证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这块广大的天地里,文化事业开始有专人管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问题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上了,县、乡、村、组四级文化网在甘肃基本建成。截至1993年底统计,全省已建成群众艺术馆15个,文化馆83个,公共图书馆86个,乡镇文化站1 244个,文化室(俱乐部)7 244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 500多个,农村图书室843个,民间职业剧团45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2 120个,文化个体户1 596个,基本上形成了以地县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电影队为依托,农村文化室、业余演出团队为基础,文化个体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