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建设
云南第一个自然科学学会——云南省农会建立于1910年,有会员2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国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迁至昆明,带动了昆明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了科技群众团体的建立,至1949年,全省共有学会20个,会员1 000多人。这些科技群众团体通过创办刊物、举办讲座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对促进云南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和1951年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昆明分会和云南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筹备委员会。随后,玉溪、丽江分别成立了科普支会,下关、大理、保山等地成立了科普小组。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农村群众科技活动十分活跃。至1958年,全省已有75个县、市建立了科普协会,会员人数52 595人。禄劝县还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内发展了一批科普协会会员。1959年1月31日,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与云南省科学联合会合并成立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各级科协机构被撤销,科技群众团体及其活动处于瘫痪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科技群众团体组织迅猛发展。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至1999年底,全省所有地州市及127个县市区,1 375个乡镇,9 245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协会或科普小组。15个地州市建立了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分校,102个县建立了县级分校或辅导站,1 100个乡建立了办学点;15个地州市建立了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各级科协组织还建立了380个科技扶贫联系点,602个科普文明试点乡村,224个科技咨询服务机构,603个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服务实体。此外,还有6 938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10余万会员活跃在全省各地农村。一个横联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纵贯省、地、县、乡、村的科普组织网络基本形成。1993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充分肯定了云南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在推广普及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为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针对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科技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1984年云南省科协在省内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科普工作队,这支工作队长期深入民族地区普及科学技术,倍受农民群众欢迎,两次被中国科协授予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同时,省科协还成立了科技声像录制中心、科技咨询中心、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与农村科普组织结合,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提供科技音像服务、咨询服务,培训农村科技人才,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建设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