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一 1996—1998年北京农村改革与发展大事记略 附录一 1996—1998年北京农村改革与发展大事记略 《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各章节所述内容截止到1995年。为了使读者对北京郊区1995年以后三年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这里对1996—1998年北京郊区农村改革发展的大事作一简要补记。 1996—1998这三年,正值中共十五大前后,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要求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求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紧密结合郊区的实际,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化农村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政策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形成较强实力,而家庭经营的发展相对滞后。根据中共中央几次指示的精神,1997年和1998年中共北京市委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重点抓了落实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的工作。到1998年底,郊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耕地中,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的达到70%以上,山区达到90%以上。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26万份,并统一了承包合同文本。经过这次调整, 土地家庭承包的比重明显上升,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农民积极购置农机,兴修水利,不少地方农民已经成为投资主体。农户的经济潜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1998年市委农工委、市政府农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意见》,提出:本着自愿、公平、有偿、效率的原则,农户可以将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转包可以采用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二、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随着农产品统一市场的成长和供求平衡有余局面的出现,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北京郊区农业同样以生产大路货为主的状况已变得很不适应,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差。这种形势推动郊区干部和农民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这集中体现在6种农业的发展上: ——精品农业。1998年种植业的名特优新稀品种达到160多个,比上年增加60个,特种养殖品种达53个,特菜面积由0.2万公顷发展到0.33万公顷,苹果套袋1亿个,这些都显著增加了收益。 ——籽种农业。由生产农畜产品到生产农畜良种,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提高了效益。1998年郊区制种、育种面积发展到2.33万公顷,其中小麦1.67万公顷,水稻玉米0.47万公顷,蔬菜0.2万公顷。并开始向果品、花卉、草皮籽种发展。畜禽水产育种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向全国市场提供水产种苗13亿尾,种猪12.8万头,奶牛5200头,蛋鸡肉鸡种雏9000万只。全市籽种农业收入近6亿元。 ——创汇农业。1998年郊区农产品出口创汇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蔬菜出口12万吨,增长2.2倍;畜禽产品出口创汇4400万美元,增长34%。有12家农牧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 ——设施农业。以温室、大棚为主的保护地和工厂化栽培,从过去单一的蔬菜种植向花卉、果品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发展。果品、花卉设施栽培已达566.67公顷。集温室、养猪、沼气、种菜四位一体的生态型农业模式很受农民欢迎,这种大棚温室由1997年的129个增至1998年的9 800个。 ——产加销一体化农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形成了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如鲲鹏、华都、大发等畜禽联合企业,顺兴葡萄酒,泰华、平乐、双斯特等果品饮料加工企业。同时,一大批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应运而生。如大兴、怀柔等县与老字号六必居酱园合作腌制酱菜,许多地方搞净菜、礼品菜加工包装等,都对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增加农业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观光休闲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污染的加重,城里人愈来愈要求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和山间野趣,体验农业文明;而北京郊区有山有水,具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包括农产品采摘节、垂钓乐园、观光果园、示范农场、农艺园、乡间情趣园、民俗度假村、少儿农庄等农业观光休闲项目,1998年已发展到129个,从业人员2.2万人,收入达4亿元。三、推动国营、集体畜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在80年代,城市副食品供应短缺,为保障市场供应,当时北京市委、市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依靠国营农牧公司和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了一大批规模鸡场、奶牛场、猪场,奠定了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基础,为解决北京市民“吃肉难”、“吃蛋难”、“吃奶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营和集体畜牧企业经营管理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里从1997年8月开始抓畜牧企业转制。到1998年上半年,规模猪场已转制的有793个,20万头成年母猪规模,占猪场总数的94.6%,占总规模的90%;鸡场已转制的246个,831万只规模,分别占总数的90%和77%。转制的主要形式有:股份制、拍卖、租赁、承包等。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调整,使资源配置得到改善,调动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减员增效,给畜牧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专业户,市县予以贷款贴息扶持。农户已经逐渐成为养殖业的投资主体。据统计局对80 279个养殖专业户的调查,1998年总收入31.11亿元,纯收入7.1亿元,人均养殖业纯收入2 173元。集中养殖小区已有103个,入区农户3 000多;养殖联合体已有74个,参加农户9466个;特畜珍禽的特种养殖户有16349个。家庭经营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出栏猪占51.1%,鸡蛋产量占55.3%,肉牛存栏89.6%,乳牛存栏41.5%,肉鸡存栏49.2%。四、开展山区水利富民工程 北京山区面积广阔,但干旱缺水。从1997年秋季开始实施水利富民工程,动员集体和千家万户搞“五小水利工程” (小渠道、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提水工具),改善扩大灌溉面积。现已发展成为一场以农民家庭为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综合开发的经济建设活动。1998年,有6.6万农户,21万农民投入“五小水利工程”中,总计投入资金1.7亿元,其中国家、集体投入8 080万元,农民个人投入8 841万元,农民个人的投入第一次超过了国家和集体。共完成小水利工程1.6万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57万公顷,开发经济沟107条,山区新发展果树1.33万公顷,改造老杂劣果树0.67万公顷。发展果粮、果菜、果草高效间作种植1.07万公顷,山区养殖业收入也有较大增加,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7%,首次超过了平原的增长幅度。五、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推进科技兴农,是郊区农业的后劲所在。9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1996年以后,北京郊区先后建成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国家科委支持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园区在顺义、通州、大兴、朝阳、房山都建有示范区;农业部与以色列政府合作在通县办了中以示范农场。北京市的园区有: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大兴现代蔬菜科技试验示范区,昌平现代林果科技试验示范区,以及房山中华猕猴桃、平谷大桃、怀柔西洋参、密云苹果、通州葡萄等优良品种示范基地。还出现了一些新型农业高科技企业,如与海淀四季青乡合作的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科技务农,努力建设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 这些农业科技园区和企业的特点是,资金集约;技术集约;劳动生产率高;单位产出率高;辐射作用强;综合功能强,兼有科研、生产、加工、推广、观光教育等多种功能。六、乡镇企业实行重组转制 北京的乡镇企业以乡(镇)村办集体企业为主,对郊区和全市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乡镇企业速度下滑,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原来就有的体制性缺欠(投资主体单一,政企不分,行政干预多,社会负担重)和结构性缺欠(产品档次低,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低)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市和县区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抓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增量,激活存量,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基础上达到企业体制创新。1997年重组转制企业2029家,引进资金24.7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4.6亿元,转移置换债务2.7亿元,引进置换经营者228名。有262家中央、市属和外地企业,127家外商参与郊区企业重组转制。1998年完成重组转制的企业达到8 096家,占总数的65.9%,其中当年重组转制的3716家,包括租赁企业2209家,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461家,转让出售368家,其他678家。 重组转制使一大批小企业走出困境,使一批大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培养了一批起点高、产品新的大企业,多元投资主体逐渐形成,推动郊区乡镇企业走向二次创业。1998年实现总收入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7.3%,亏损面下降了8.62个百分点。 作为郊区经济二次创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破经济的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把京郊农村经济融入市场经济大循环中去。办法之一,是吸引科技人员到郊区兴办民营科技企业,1997年已有54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24亿元。办法之二是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推动郊区经济上新台阶。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已与密云县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七、改革国营农场以场带乡体制 北京市国营农场从1958年开始实行国营农场带周边乡村集体的管理体制。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属16个国营农场,其中13个农场带了37个乡镇的农村集体,这对于国营、集体相互支援,加快北京副食品基地建设,用先进技术装备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规律作用的加强,这种场乡管理体制也出现不少矛盾。①政企不分,乡镇基层政权薄弱,社区事业发展缓慢,企业负担重;②不利于发挥区县管理这37个乡镇的积极性;③农村集体经济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尊重,产权矛盾较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决定改革以场带乡的体制,并已于1998年下半年基本完成。 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场乡、场社分开。乡镇及农村集体和农户经济划归区县管理;除十三陵农场成建制划归昌平县外,农场国有部分仍归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所有并管理;农场机关干部按照人随岗走的原则进行分流。经过这次改革,理顺了农场所在地区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场摆脱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增强了市场主体地位,对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的整体发展也是有利的。八、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北京郊区对农村民主建设抓得比较早、比较认真,近3年根据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部署进一步加以推进,取得较好效果。主要是: 1.完善了村级民主选举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1998年底,已有99%的村选出新的村民委员会。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中,村民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占了40%。 2.实行了民主决策制度。80%的村做到一年按期召开两次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本村重大事项,并作出决定。提高了村民、社员对村内事务的参与程度,减少了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和失误。 3.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各地广泛组织群众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积极推进依法建制,以制治村。1998年统计,郊区有70%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其中执行比较好的村占30%。此外,有70%的村还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村中事务。 4.建立实施村级干部管理监督制度。1996年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制发了《关于加强村级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的若干规定》,对村干部廉洁自律和健全监督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增强了对村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九、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这几年在宏观环境变化、经济发展遇到很大困难的条件下,北京农村经济仍保持了平稳增长。1996—1998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83.75亿元,414.67亿元,446.61亿元;环比增速为6.5%,8.6%,7.7%;其中一产为2.5%,1.7%,2.0%;二产为 -1.3%, 3.0%, 7.0%; 三产为 20.7%,18.0%,11.4%。从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看,1995年为22.6:46.1:31.3;1998年变为19.38:40.51:40.10。不论从增长幅度或结构变化,都可看出第三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绝对数和比重1998年已经和第二产业不相上下。在近郊区第三产业地位尤其突出,已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这反映了作为首都特大城市郊区的经济特点。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62.37元,3762.37元,4 029元。郊区农村实现小康程度1997年已达94.8%。 |
☚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二 北京郊区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 00000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