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姜夔《杏花天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姜夔《杏花天影》《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楚,风日清淑,②小舟挂席,容与波上。③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④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⑤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 杏花天影;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二说: “考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只多‘待去’、‘日暮’二短句;亦犹白石自度曲《凄凉犯》名《瑞鹤仙影》,与《瑞鹤仙》大同小异。依旧调作新腔,命名曰‘影’,殆始于欧阳修《六一词》之《贺圣朝影》、《虞美人影》。殆谓不尽相合,略存其影耶?” ② 清淑:指天气清明和煦。③容与:徐缓行进貌。当与《楚辞·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同意。④“想桃叶”句:晋王献之妾名唤桃叶(其妹名桃根),王曾在今南京秦淮河畔歌送其妾。歌曰:“”桃叶复桃叶,度江不用楫,但度无所苦,我自迎接妆。”其地遂名曰桃叶渡。⑤兰桡(rao 饶):船桨的美称。 【译文】 鸳鸯浦口柳丝绿,当年桃叶由此渡。愁人遇春更凄楚, 欲去又依船桨驻。 莺歌燕舞金陵路,潮水知我有多苦。芳草已绿无归处,日落船向哪里 去? 【集评】 近代·陈匪石:“据序‘正月二日道金陵’,似‘绿丝’、‘芳草’决非眼前之景。然江南春早,青青柳眼实已可见。首句因青眼想到‘绿丝’,悬揣桃叶渡江时曾系如此。‘鸳鸯浦’本监利地名,然如史达祖‘倩诗情、飞过鸳鸯浦’之类,已不作固定之地名用。若以从沔口来,谓指来处说,则下句不衔接矣。盖全首除‘金陵路’三字外,多游刃于虚,即‘桃叶’亦金陵故实也。‘又将’句折回所见之柳眼,愁人见之,遂为‘愁眼’。’与春风’云者,愁与春遇,不啻付与之,兼点时令也。‘待去’,一顿。‘倚兰桡’,是欲去不去、徘徊未定之状。‘更少驻’一转,则竟拟不去矣。过变先说金陵盛况,是‘少驻’之心情。由莺燕之乐,益形人之苦。莺燕不知,唯潮水知之,则‘倚兰桡’时之又一转念。‘满汀’句推想将来,芳草自绿,王孙不归,我亦犹是,上承‘最苦’,下开‘日暮’。末三句说是‘苦’字,日云暮矣,欲不去而不能,又不知于何更驻,前路茫茫之感,一转便收。布局与慢曲略同,而节促单繁,意赅言简,南宋小令,大率如是。”(《宋词举》卷上) 【总案】 词序所云“丙午之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冬、“沔口”系汉水入江处、“丁未”系淳熙十四年、“北望淮楚”当指翘望合肥 恋人。对于姜夔词的特点,夏承焘 、吴熊和、杨海明在其各自之词论著作中均有精到评析,兹引后者数语以见一斑:“柔情本是如‘水’一样软绵宛转的东西,然而在姜夔写来,这股水波不象温、韦笔下那样,多的是漪涟微沦之美,而是有着‘一波三折’、跌宕顿挫之妙。”(《唐宋词风格论》下 编) 姜夔《杏花天影》姜夔《杏花天影》
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从这一阙词的小序可以知道,该词是南宋淳熙十三年 (1186) 冬,姜夔从沔口 (今湖北汉口) 乘船,沿长江直下,于第二年农历正月二日,到达金陵 (今南京市) 时写的。当时作者经过长途旅行以后,“北望淮楚”,感到风清日丽,天气淑和,舟引扬帆,小波荡漾,特别悠闲自得。于是写了这一阕《杏花天》〔影〕,别有一番情调。姜夔首先通过绿柳垂杨,低拂水面来点缀春景的可爱; 与此同时,衬托出他乘的小舟已经到了鸳鸯浦。这个鸳鸯浦不是人们通常所指湖南慈利的那一个,而是金陵城秦淮与青溪的合流处。也就是作者在第二句所说的桃叶渡。桃叶,是西晋王献之的爱妾,她与妹妹桃根尝居游此地,当桃叶唤渡的时候,王献之每临渡歌以送之。显然,姜夔是有意渲染这一风流韵事,来加强他的词章典雅的韵味,并寄托幽怨的情致。然而,好景好春,词人却并没有这么好的心思,他是“又将愁眼与春风”,看来他是要辜负这个大好春光了。“待去”。他还想离开这个地方呢! 但是倚着兰舟,想念春色伊人,在水一方,真是欲行又止,依依不舍,这是何等缱绻的情怀啊! 这就有点象梁简文帝的《采莲曲》所说:“挂兰桡浮碧水, 江花玉面两相似”了。 下阙开始,词人首先点出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这个省级行政区域治所的美好景色。且看:“莺吟燕舞”,这是多么迷人的风光,多好的宴乐升平的景况。正如唐诗人李群玉在《洞庭入澧江寄巴丘故人》五律中所说那样:“江行好风日,燕舞轻波时”。但是作者在这良辰佳节里,却有着离愁别恨的苦况; 际兹行旅,孑然一身,知己的没有别人,只有潮水了。“算潮水知人最苦”。形象思维很是丰富。这种拟人法的描写,十分生动感人,这大概就是李白诗所说的:“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吧! 眼前是“满汀芳草”,心里是“不成归”之怨; 加上斜晖映照,人只影单,思绪就更牵长了。这不正合着崔国辅诗所说的“应由春草误,著处不成归”的韵味么? 而春潮泛泛,人海茫茫,欲想解缆移舟,又将去何方? 孟浩然在五绝《宿建德江》中曾说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姜夔当时的处境不正是这样吗? 作为南宋一代有影响的词人姜夔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呢? 因为作者从小“早孤不振”,虽然发奋用功,“不坠先人之绪业”,但毕竟是少年落泊,科场不第,终身布衣,到处流浪江湖,依人篱下,靠亲友资助过日子。当时作者从沔口到金陵之年,正是三十出头之岁。他感到事业无成,值此美好春光,仍然寄迹江湖,了无归宿,即使面对大好河山,也觉得有所辜负之意,因而触景生情,追忆名士风流,慨然感赋,这就是很自然的了。 姜夔是南宋中兴一大词人,他的词妍美纤丽,精深雅妙,音律文彩,冠绝一时。他上继北宋周美成婉约派的正宗; 风格脱胎于辛弃疾,而“变雄奇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下开“嬉游宴乐,歌舞清平”之体于后,随之学习的有张辑、吴梦窗、蒋竹山、周草窗、王碧山、张玉田和杨基等人。在这一阙《杏花天》〔影〕的词中,并不同于朱敦儒的54字正体的《杏花天》,也不似侯寘添一字和卢柄添二字的变格,而是姜夔独创的58字的又一体,即近杏花天令词。其实在《词谱索引》和《白石诗词集》都直写《杏花天影》,作为一个词牌,而没有对影字加上括号的。这是该词的一个艺术特色。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词的前面有一小序,清新委婉,简洁精当。对于加深理解词章的时空性有所帮助。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词序每与词章重复,如果不犯词境,就是两全其美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