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姜夔《长亭怨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姜夔《长亭怨慢》《长亭怨慢》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①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②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③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④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⑤ 【注释】 ①桓大司马:桓温字元子,东晋明帝婿,官至大司马,专制朝政。《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所种柳皆已十围,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题序所引“昔年种柳”六句,均出庾信《枯树赋》,非桓温之言。缪钺称,“此或是姜夔偶尔误记”。(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②树若有情:暗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惜别之深情。③望高城:《青泥莲花记》引欧阳詹赠太原妓诗:“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此谓临行之怀念情侣也。④韦郎:《云溪友议》载:韦皋少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馆,有小青衣曰玉箫,常令承侍,因而有情。后韦归觐,遂与玉箫约,少则五载,多则七年来娶。因留玉指环并诗遗之。至八年春不至,玉箫叹曰:“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绝食而殆。(据卷中《玉箫记》)此借韦皋故事表明心迹,谓此番别去,必将重来。⑤并刀: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出产好剪刀,故云。 【译文】 枝头香絮,已渐吹尽,到处人家门前,绿柳无数。云帆点点,远离渔浦,不知去向何处。送往迎来,司空见惯,谁也比不上长亭柳树。柳树要是也有感情,它必定不会无动于衷,照旧青翠如故。 日色将暮。告别伊人而去,已见不到高高的城郭,只见无数山峰挡住了归路。我这回离去,决不像韦郎,忘记了曾留玉环作为信物。最要紧的还是尽早归来,免得红萼开时,无人为她作主。要不然,即使有了剪愁并刀,也难剪离愁千缕万缕。 【集评】 清·许昂霄:“韦皋与玉箫别,留玉指环,约七年再会,以其地在江夏,故用之,后遂沿为通用语。”(《词综偶评》) 清·先著、陈洪:“‘时’字凑,‘不会得’三字呆,韦郎二句,口气不雅;‘只’字疑误,‘只’字唤不起‘难’字。白石人工熔炼特甚,此一二笔容是率处。”(《词洁》) 清·吴衡照:“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莲子居词诂》卷二) 清·陈廷焯:“白石《长亭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白石诸词唯此数语最沈痛迫烈。”(《白雨斋词话》卷八)又:“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词则·大雅集》卷三) 清·陈锐:“姜白石《长亭怨慢》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王碧山云:‘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似觉轻俏可喜,细读之,毫无理由,所以‘词贵清空,尤贵质实。”’(《 袌碧斋词话》) 清·孙麟趾:“路已尽而复开出之,谓之转。如:‘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词迳》)) 近代·麦孺博:“浑灏流转,脱胎稼轩。”(《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总案】 据夏承焘考,这是合肥惜别之词,即为合肥情侣所作。(《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但词的上片则咏柳,下片才说恋情。所谓“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回环宕折之妙,无沾滞浅露之弊”(缪钺语),就是这首惜别词的特色。白石说恋情,除了在序引中“故乱以他辞”,以掩其孤往之怀以外(夏承焘语),就是在词中追求一个“雅”字。例如借物寄兴,就是实现“雅”字目标的艺术手法之一。至于下片直说,既有自己的保证,又有对方的叮嘱,虽颇有柳七郎风味,却并不庸俗。这大概就是所谓“骚雅”的体现。 姜夔《长亭怨慢》姜夔《长亭怨慢》姜 夔
姜 夔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①:“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②?”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③,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④。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⑤,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⑥。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⑦,难翦离愁千缕。 注释 ①桓大司马:东晋桓温。《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②“昔年种柳”六句:见于庾信《枯树赋》,非桓温原话,或姜夔偶有误记。③远浦萦回:伸向远处的河道曲折蜿蜒。④长亭:古代旅人休息送别之处。《唐宋白孔六帖》“馆驿”条:“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⑤“望高城”句:言船已远去,回头眺望高城已经看不见。唐代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临别时赠了一首《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其中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这里即化用其意。⑥“韦郎去也”二句:《云溪友议》卷中载,唐代韦皋出游江夏,与姜使君馆侍女玉箫相恋,韦要走的时候,相约少则五年多则七年,一定来娶玉箫,还留下一个玉指环作为信物。然而过了八年,韦皋未至,玉箫以为他不会再来,便绝食而死。后韦得一歌姬,相貌酷似玉箫,中指间隆起一块肉好像一个玉环。这里化用其事。⑦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产剪刀,以锋利著称。 青绿山水图 【清】 高岑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此乃姜夔自度曲,约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时姜夔前往合肥,不久就又离去。这首词即表现他与合肥恋人离别后怀思想念的心情。 词以柳起兴。“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折柳相赠,表达留别之意,所以看到柳树,常常会勾起人的思念之情,上阕描写景物的核心就是路边那青青的柳树。开篇即写了春深的景致:合肥城的巷陌中栽满了柳树,春风柔和,吹尽了枝头的柳絮,这些柳树尽情倾吐着绿色,家家门户都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暮春时节,正是绿肥红瘦之际,描写柳树的欣欣向荣,只为了见证时光流逝的痕迹,同时寄寓了词人一片离别的伤感。 “远浦”二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及场景。行人即将乘船远去,在送别的岸边,他放眼四望,河道曲折蜿蜒地伸向远方,河面上三三两两的帆船零乱地排列着,此时已是黄昏。这些船即将漂向何处? 词人内心寻思着,也许要漂向天涯吧! 天涯不正是词人即将远去的地方吗? 然而答案终是无言。 经历过的离别已经不止一次了,人世间的分分合合也都司空见惯了,然而此时的心境为何这般沉重呢? 词人阅尽沧桑,却仍然无法看淡生离与死别。他不由地感叹青春稍纵即逝,而生命却短暂无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的话道出了岁月的残酷,有限的生命弥散于无限时空中的痛楚铭刻在词人心中,难以忘怀。 那长亭边的柳树见证了无数离人的血泪,如果它要懂得人间的感情,一定会因这些离别而肝肠寸断,而不会像现在这样郁郁葱葱。柳之无情正反衬了人之深情,离愁的深重由此表现出来。“树若有情”两句使人很容易想起唐代韦庄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如果说上阕写了离别前的依依惜别之意,那么下阕则写了别后的相思之情。夕阳西下,词人乘船离去,回望恋人居住的地方,却发现船已离开很远,高高的城池再也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只有一重又一重错综的山脉。回望高城,实是怀念留在城中的恋人。“高城终不见,况复城中人”,唐欧阳詹赠妓之诗,表达的就是此时的惆怅滋味。有情而劳燕分飞,相思而终不得再见,对于隔绝有情人的这无数乱山,词人只能化成无奈的叹息,从胸臆中飞出。 于是,将所有的情爱系于一句誓言,对恋人倾吐出来。“怎忘得”表白的是绝不忘记的决心。唐代韦皋与玉箫的恋情以悲剧结束,玉箫最终没有等到韦郎的爱情,然而词人以韦皋自喻,却坚定地表示自己不会忘记与恋人的约定。“第一是、早早归来”,是以女子的口吻,表达对词人的离去终究不放心,只能千叮咛万嘱咐地要他早日归来。“怕红萼、无人作主”,乃是女子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作为社会底层的一个弱女子,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唯有寄希望于爱慕她的男子。这两句道出的身世之悲、离情之苦,至情至性,至真至切。 词以离愁难剪作结,想象奇特,表达惜别之情凄怆缠绵。陈廷焯评此词云:“哀怨无端,无中生有,海枯石烂之情。”(《词则《大雅集》卷三)可谓知言。 这首词以咏柳起笔,至抒写离情结尾,借物寄兴,回环宕折。他将江西诗派生新峭拔的诗风融入词中,形成了清新刚健的词风,这正是姜夔词不同于温(庭筠)、韦(庄)、晏(殊)、欧(阳修)、小山(晏幾道)、淮海(秦观)的独具魅力之处。(常迎春) 集评 明《卓人月:“(‘树若’二句)人言情,我言无情,立意壁绝。”(《古今词统》卷一二) 链接 《长亭怨慢》词牌。《长亭怨慢》也是姜夔自度之曲,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九句五仄韵,也有六仄韵的。 自制新词韵最娇——自度曲。词人不依照旧有的词调曲谱填词,而为新词自撰新腔,或为新腔谱写新词,谓之“自度曲”,宋人也称之为“自撰腔”“自制腔”“自度腔”“自制曲”等。唐宋词的创作往往是音乐家作曲,词人填词,是二者的成功合作。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辞,始行于世。”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词人兼通音乐,有时“技痒”,也直接自度新曲,填写新词,集作曲、填词为一身。姜夔《角招序》云:“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据《宋词大辞典》) 姜夔《长亭怨慢》《长亭怨慢》·姜夔
姜夔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从词前小序可知,作者是因柳色依依可怜而起兴,由杨柳想到许多离人的别情,从一般的离情再想到自己,回想同自己的恋人分手,恋人又如何嘱咐自己,然后仍旧归结到“人何以堪”这层意思。逐层推展,章法回环,情与景交融互浃,很能引人寻味。 因柳而想到恋人,这里面当然有些“本事”。夏承焘先生认为姜夔曾经客游合肥(今安徽合肥),遇见勾栏中姊妹二人,彼此相恋。这首词是他离开合肥在道中所作。因此词的开头描写的春景也就染上旅人在外的特有的情感。那些拿来赠别送行的杨柳枝条,分明映出了合肥恋人的身影。 再回过头来远望江上:弯弯曲曲伸到远处的河浦,衬上浩渺的一派江水。那些映着夕阳的各种各样的客船,挂起高帆,那么匆匆忙忙,又那么零零乱乱。 柳枝是情人赠别之物,去帆载着客子的哀愁。景色中就这样藏着感情而显得不露痕迹。这却是姜夔风格的特色。 下面,从折柳的事再跨进了一步。照说,看人们伤离泣别次数最多的,莫过于站在长亭附近的柳树了,为什么它又不曾长出白头发来?为什么它还这样青苍翠绿,冷冷地瞧着别人伤离泣别,却一点儿也无动于衷!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便是怨杨柳的无情了。 上片,一片别离之怨;转入下片,便是一片追忆。 换头一韵就是追忆同恋人在合肥分手。合肥恋人的影子还恍在目前,但合肥城郭在哪儿呢?进入眼帘的只有无数乱山。但临行之际,那段伤心的光景却依然盘绕在心底和眼前。 下面用“韦郎”、“玉环”来代自己及恋人。韦郎、玉环,《云溪友议》载,韦皋和青衣玉箫有情,别时相约七年后再会,赠以玉环为记。至八年,韦不至,玉箫因绝食而死。后韦皋得一歌女,面貌和玉箫极相似,中指有肉隐起如玉环。人以为即玉箫再世。 他望着千丝万缕的柳条,好像都化成了自己心上的离愁,这千丝万缕的离愁,便是拿世上最快的剪刀,也是剪不完剪不尽的了。 唐人贺知章说: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说: “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但是离愁难剪这意思,是出自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姜夔把几种构思糅合在一起,就写出了结尾那两句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