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小重山令 赋潭州红梅》·姜夔
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片写往日的人花相恋。“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第一句点明潭州。这是说,月亮西斜了,我徘徊在湘水之滨。“斜横”二句,点梅花,这是说,那斜横的小小梅枝,沉浸在忧愁的涟漪之中。“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他用拟人的手法说:有谁知道我们在那个春天里的恋情啊!在那陡峭的春寒中,她带着幽香,穿着红色的衣裙回来了。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之情。“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鸥去”,如飞鸥一样远去。“遥怜”指自己,“梦依依”指对方。这三句是说:我离开那里以后,当年游玩的地方已面目全非了。可我还是怀念着她,仿佛看见红梅花又开了。你哟,大概也在梦中寻找我这个远去的游子吧! “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九疑”即九嶷山。相传舜南巡死于九嶷,舜的妃子娥皇、女英,眼泪流在竹子上而成点点泪斑,今称湘妃竹(斑竹)。这三句是说:她的梦魂因九嶷山的阻隔而迷失,她悲痛地哭泣了。她那相思的血泪,洒在竹枝上,化成了朵朵红梅。 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小重山令 赋潭州红梅》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②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③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④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⑤ 【注释】 ①潭州:今湖南长沙。此地盛产红梅,有“潭州红”之称。②湘皋:湘江边的高地。漪(yi医):水波纹。③幽事:隐秘之事。这里指男女情事。茜(qian欠)裙:大红色的裙子。这里指女子。④可可:隐约、模糊。⑤九疑: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为舜所葬处。这里用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悲泣思夫比喻相思情深。绿筠枝:其义双关,一义是指为二妃血泪所沾染的斑竹;又义当指绿萼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 【译文】 人绕红梅不肯离,不觉已到月落时。枝横花树小又低,生于水边愁波起。儿女情长有谁知,东风劲吹含冷意。花事飘零香远移,红裙少女去难回。 鸥鸟离去今非昔。惟有遥寄爱怜意,花儿隐隐约约在哪里?梦中仍然情依依。舜帝南巡葬九嶷,二妃泣泪寄相思。相思血泪斑斑滴,滴滴渗入绿竹枝。 【集评】 清·张德瀛:“梅之以色胜者,有潭州红焉。张南轩《长沙梅园》二首,美其嘉实,乐其敷腴,而不言其色……词则无逾姜白石《小重山》一阕,白石词仙,故当有此温韦之笔。”(《词征》卷五) 近代·俞陛云:“梅苑人归,蘅皋月冷,感怀吊古,愁并毫端。其凄丽之致,颇似东山、淮海。”(《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夏承焘:“此咏潭州种之红梅,词中‘相思’字,用湘妃九疑事以切湘中,然与本年(陈按:淳熙十三年)怀人各词互参,似亦念别之作。”(《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总案】 此词作于湘中,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词题谓:“赋潭州红梅”,当系表层语义,其深层含意为念别思人。由“茜裙归”可知所思为女友,“横斜”(梅枝)即为其化身,“九疑”绾合潭州之梅。人梅合写,倍加凄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