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词的下片,较多地使用了虚拟的手法。词人设想: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也会感到惊心,即使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怕也“难赋深情”了。“算而今重到须惊”的“算”字,“纵豆蔻词工”的“纵”字,“念桥边红药”的“念”字,都是虚拟和加强语气的字眼。特别是结束处的虚拟,更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和赏析 - 宋词三百首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淳熙是宋孝宗年号。至日:冬至日。维扬:《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句。后以“维扬”代扬州。霁:雨雪停而转晴。荠麦:荠菜和麦苗。荠菜,一种隔年生草本的菜,有甜味。弥望:满眼。戍角:军营中的号角。戍,戍守。吟:鸣。予怀:我的心情。怆(chuang)然:悲伤自度此曲:自创词调为自度曲。《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制曲牌名。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萧后以侄女妻姜夔。《黍离》之悲:像《诗经·王风·黍离》那样感伤国事艰危。《黍离》,《诗经》篇名。《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东周大夫途经故都,见宗庙宫室遍种黍稷(小米、高粱),伤悼周室衰微,彷徨不忍离去,因作此诗。后人以“黍离”一词表示对国事艰危的感叹。姜夔淳熙十三年始从萧德藻游,可见在作此词之后十年,才加上此词小序末句的评价。淮左:宋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方位以东为左,所以东路简称淮左。扬州属淮南东路。名都:著名都会。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风景区。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竹林西处,代指扬州。解鞍:下马。少驻:小驻,短暂的停留。初程:旅途的第一阶段,远行开始的路途。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流域。金兵屡次南侵,词中所指当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事。胡马,指金兵。胡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窥,偷伺。江,长江。废池乔木:废旧的池苑和残存的乔木。犹厌言兵:还是厌恨谈起战争。“渐黄昏”二句:渐近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在洗劫后的扬州城上空飘荡,更给人增加了凄凉之感。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过很多赞美扬州的诗。俊赏:高明的鉴赏力。俊,有高明、卓越出群的意思。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见本篇注。豆蔻,植物名。工,工巧青楼梦: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好:指“青楼梦”诗句之好,非指梦好。二十四桥:据北宋沈括《补笔谈》卷三记载,唐时扬州确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仅存八桥。词云“二十四桥仍在”,盖词人泛指,并非确数。红药:红芍药花。“年年”句:意思是说红芍药年年开放,却无人观赏。

【鉴赏】

此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年方二十一岁的词人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

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词一开篇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样整齐的对偶句,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用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对比鲜明,情绪起伏。“解鞍少驻初程”说明路过此地,稍事停留便要起程离去。“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路,而今到处是荠麦丛生了。一个“尽”字,把昔日繁华一笔扫尽,笔力刚健,足见其荒凉的程度。“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人南侵,把扬州这个数百年的繁华胜地付之一炬。昔日“名都”,只剩下了“废池乔木”,荒凉残破不堪目睹了。连草木尚且不忍回首往事,厌谈兵事,如此惨痛,人民就更不堪其悲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本已让人伤感;又“清角吹寒”,这就更让人伤悲。“寒”、“空”二字,既是写景,又是言情。“清角吹寒”是用声响写空寂,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词人不直言自己的感受,而说“杜郎俊赏”,“重到须惊”,以杜牧之欣赏力和表现力,料他今日重来,也会对扬州的破败景象感到震惊。“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写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词句,即使是他这样的妙笔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忧伤心境。两次跌宕,极言扬州的今昔变化对词人的触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词人选取了二十四桥、芍药这两种代表扬州昔日繁华特点的事物来写。“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只剩下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这甲天下的芍药花又开了,可是却再没有人来“交口称说”,再没有人来插戴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也是“庭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了。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仍”、“念”二字,包含着词人对往昔的留恋向往、对现实的悲伤惋惜之情。用冷月无声、芍药自开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表达了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词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处处情景交融。

此词巧妙地化用杜牧词句,借其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自铸新辞,可以看出词人炼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先著《词洁》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也。”陈廷焯说:“‘自胡马窥江去后……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xia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