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姜夔《凄凉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姜夔《凄凉犯》

《凄凉犯》

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下略)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释】 ①离索:离群索居。这里指边城萧条冷落。②“戍楼吹角”句,指守卫边城的岗楼上号角声声。③部曲,古代军队编制。《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迤逦(yi li ),曲折蜿蜒的形状。④“小舫携歌”:舫即船。歌,这里指歌伎。⑤“翠凋红落”句:指西湖的荷花已凋谢,亦有昔日人事已非之意。⑥“漫写羊裙”二句:漫写:空写。据《南史·羊欣传》,羊欣年十二,甚被王献之喜爱。有一天,羊欣穿着新绢裙昼寝。王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羊欣醒后,看到王献之的墨迹,十分高兴,把裙子珍藏起来。这里羊裙代指赠友的字幅或信笺。系著:指由鸿雁系足捎书。

【译文】 空城街巷,往日杨柳依风拂荡,边城内外,秋天的景色萧索荒凉。马的嘶鸣渐渐遥远,骑马的人又向何方?只听得守边的岗楼又号角频响。此时的心境本自悲伤,更何况四处寒烟凄迷,衰草连天,满目凄怆!行经此处,好象随将出塞的士卒,曲折行进在荒漠之上。回忆当年在西湖游乐的好时光,有美女陪伴,画船笙歌,碧水荷香。叹而今,旧日的友人流散何方?唯剩有荷花凋谢,秋叶枯黄。墨迹犹香,且学羊欣把白练来珍藏。待春归雁来,再把这字幅、信笺系在鸿雁足上。恐怕那雁来去的忙,不肯为我传递信笺,空负了往日旧约、故人期望。

【集评】 近代·俞陛云:“词在合肥秋夕作。上阕汴洛回看,慨京之望;下阕临安南望,叹俊赏之难追。合肥本属江淮腹地,以其时南北分,其地遂为防秋边徼,故‘边城’、‘戍角’等句,宛如塞上也。度莫雄师 徒劳追念,则南朝之不振可知。下阕忆当日小舫清歌之乐,换客中西风角之悲,情怀更劣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现代·夏承焘:“此词上片写淮水前线被兵后的荒凉景况,有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王之道《相山集》有《出合肥北门二首》之一云:‘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又《齐东野语》卷五谓自合肥渡寿州抵蒙城一带,‘沿途茂林长草,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踪。’可见南宋百余年间淮河流域的惨状。下片回忆西湖,则笙歌画船,上下嬉恬,一片升平景象。上片与下片,不仅形成鲜明的对照,抑且寓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味在内。”(《姜白石词校注》)

【总案】 此词是白石自度曲,重在“凄凉”二字。作者描绘出一幅边城荒凉萧索的暗淡画面,抒发自己触景而生的凄伤情怀。而在对昔日冶游生活的怀念中隐露出麦秀黍离之悲,前后两片互为映照,更增强了悲剧色彩。


唐宋词之《姜夔《凄凉犯》》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姜夔《凄凉犯》

姜夔《凄凉犯》姜 夔

姜 夔

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使以哑觱栗角吹之,其韵极美。亦曰《瑞鹤仙影》。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追念西湖上(11),小舫携歌(12),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13)。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释 ①著:指谱写。此解:这一曲。乐曲一章为一解。②犯:详见本词链接。③住:住字,亦名杀声(全曲末一字),道调宫以“上”字为住。④行都:指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序中自此以下五句是后来补写。⑤田正德:南宋著名乐工。周密《武林旧事》卷四载乾淳教坊乐部觱篥色德寿宫有田正德,注云:教坊大使。⑥哑觱栗:《中乐寻原》:“哑觱栗即今头管。其制:以竹为管,而无笳式之增音器,软芦为哨,长寸馀,音圆而和,下于笛而高于箫。”⑦边城:南宋时中原被金人占领,淮水则成为边城。离索:萧条荒凉。⑧戍楼:戍守边境的岗楼。⑨部曲:部下行伍。⑩迤逦:曲折。(11)西湖:指杭州西湖。(12)携歌:携带歌女。(13)“漫写”二句:《南史《羊欣传》:欣年十二,王献之甚知爱之。欣尝夏月着新绢裙(古时男子亦着裙)昼寝,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欣书本工,因此弥善。这里羊裙代指书赠挚友的信笺。意谓徒然写好书笺等待雁儿来代捎。

寒林群鸦图 【元】 罗稚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鉴赏《凄凉犯》又名《瑞鹤仙影》《凄凉调》,为姜夔自度曲。此词作于宋光宗绍熙初年(1190),当时姜夔客居于合肥,有感于边城萧条荒凉的景象,而创作了这首《凄凉犯》。

姜夔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他还精通音律,在词序中,介绍了不少有关音律的知识,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他的词也极讲究声韵的和谐,在一唱三叹的委婉声调中透露出独特的音乐美。

南宋时,淮南已属边城,由于屡遭兵灾而呈现出一派残破景象,上阕即描写了合肥城罹兵患后的凄凉状况。词以描写秋景起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一种肃杀的气氛往往要借对秋的渲染而表现出来。栽满绿杨的巷陌在秋风乍起的时候已经是一派萧索,“边城”句以重笔描写了合肥城的残破冷落。

接着写了在这座荒城中的所见所闻。“马嘶”“吹角”“戍楼”,这些都是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它们充斥在听觉和视觉中,令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战争那特有的凄凉气氛。带着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边城萧条景象的反感,放眼四望,只看到衰败的荒草绵延至远方,淡淡的寒烟弥漫在天地间。“情怀正恶”乃直抒胸臆之笔,心情恶劣既因作客他乡,又因山河残破,满怀凄怆。所以作者独自一人在这荒城中游荡,步履维艰,如跟着军队出塞远征的士兵,曲折地度过荒无人烟的沙漠。

下片转入回忆。如果说上片是一种冷色调的话,下片则带上了几分暖色调。宋淳熙十四、十五年,姜夔曾客居杭州,闲暇时与友人同游西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所以他很留恋地回想起那段岁月和那份闲情。当时是多么悠然自得啊,他们带着歌伎,泛舟西湖,流连于碧水红荷间,欣赏着优美的乐曲,是人生中难得的轻松快意的时刻。然而“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白居易《简简吟》),这样的好景终究不能长久。旧日曾一同出游的伙伴今天还都在吗?想来那西湖水面上荷叶都已凋残,花瓣也都飘零了吧。往事有多美好,今天的现实就有多残酷。今昔对比,更增加了凄凉之感。

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引发了对友人的无尽怀念,就有了“漫写羊裙”的举动。“羊裙”代指赠送友人的珍贵信笺,词人“漫写”都写些什么呢?也许除了思念之外,还有此时自己的心绪。这信笺是要借南飞的大雁来传递的,然而只怕那大雁飞得太匆忙,来不及停下来为自己传信,从而耽误了与朋友的约会。词以音讯难通、旧约难续收煞,透露出离乱时代惴惴不安的情绪。

词从秋景入笔,至离情收尾。写景凄怆缠绵,写情真切自然。对时事的担忧隐然埋藏在字句间,这是姜夔词中不多的贴近现实的好作品。(常迎春)

链接《凄凉犯》词牌。《凄凉犯》,一作《瑞鹤仙影》,也是姜夔的自度曲,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词调中的“犯调”。犯调本为音乐术语,又称犯、犯声,是乐曲转移宫调的一种特殊方式,一般指曲调内部或曲调之间的调高或调式转换,因为它已越出本宫调音阶的范围或改变了本宫调音阶的主音,从而“侵犯”了另一宫调或本宫调原音阶的主音,故称“犯调”“犯声”等。这种乐曲的“犯调”变奏,自然也会给词体带来某些变化或赋予词体某些新的特征。于是“犯调”也被用来兼指配合“犯调”曲填写的歌词,即“犯调”词。这样,本为音乐术语的“犯调”也就演变成词体术语了。

凡“犯调”曲往往要在曲调名称上增添“犯”字以作标志,如《凄凉犯》《小镇西犯》《尾犯》《倒犯》《花犯》等即是;也有少量“犯调”曲没有加标志的,如周邦彦《瑞龙吟》,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谓此调乃正平调(中吕羽)犯大石调(黄钟商),又如吴文英《玉京谣》,其自注云“夷则商犯无射宫腔”。

“犯调”本指宫调相犯,一首乐曲一般是两个宫调相犯,但也有三个、四个宫调相犯的,称为“三犯”“四犯”。如《三犯渡江云》即属“三犯”曲,《玲珑四犯》《四犯剪梅花》等则属“四犯”曲。宋代“犯调”曲甚至有多达六犯、八犯的,如曹勋《八音谐》、仇远《八犯玉交枝》等即属此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