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姜夔《扬州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姜夔《扬州慢》

《扬州慢》·姜夔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日。千岩老人是南宋诗人萧德藻的晚年自号。《黍离》之悲,国家衰亡的悲叹。《黍离》,《诗经》的篇名。淮左名都,扬州是淮河流域东部著名的大城市,古人论方位以东为左,宋朝在扬州一带设置淮东路,故称扬州为淮左名都。竹西,指竹西亭,二十四桥又名红药(芍药)桥,都是扬州的古迹。

全词通过比兴手法,以谐婉的音节、精妙的字句和自然景物的衬托,寄托了深沉的家国之情。上片记竹写景,寄寓无限沧桑之感。词人所要游览的“名都”、“佳处”,而今已变成“清角吹寒”的“空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诸句,寄慨遥深,是词中名句。这是借物比人。陈廷焯说: “‘犹言厌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下片抚今追昔,感志抒怀。“算而今”句是一层,用杜牧“杜郎”诗意,写往年何等繁华的扬州,如今已化为废墟。“纵豆蔻”三句又深一层,想象这位风流的诗人而今重来此地,恐怕也难有逸兴抒写儿女恋情。“算”、“纵”二字都是虚拟,借以透露极沉痛的含意。下面再写“波荡”、“冷月”的夜景,动中见静,表达出繁华衰歇、触目伤怀的悲凉情调。最后,词人叹息桥边芍药,年年花开烂漫,但又有何人来欣赏领略呢?在悼古伤今的情调中,词人寄寓了忧国伤时的凄凉情怀。全词运笔空灵,音律谐婉,充分显示出白石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


唐宋词之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2)

【注释】 ①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维扬:江苏省扬州市之别称。《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人每以“维扬”为地名。②荠麦:荠菜和麦子。《淮南子·地形训》:“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另说:荠麦为野生麦子。③戍角:军营的号角。④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晚年居湖州(今属浙江),爱其地弁山千岩竞秀,自号千岩老人,曾以侄女妻姜夔。黍离之悲:《诗经·王风》有《黍离》篇,因其首句云:“彼黍离离”。此篇谓周朝志士经过故都,见宫室长满禾黍,彷徨不忍去,故作此以寄慨。后人每以此表示故国之思。⑤淮左:宋时在淮扬一带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⑥春风十里: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句回顾旧时扬州繁华景致。⑦胡马窥江: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及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犯。扬州均受侵扰。此指二犯扬州。江,即长江。⑧杜郎俊赏:扬州为牡牧游赏之地。谓其聪颍英俊,善赏鉴。⑨豆蔻词工:指杜牧《憎别》诗,见前注⑥。⑩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11)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说桥名,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时有二十四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参见前《侧犯·咏芍药》注③。(12)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桥边盛产红药(芍药)。另说,《一统志》有云,“扬州府开明桥,在甘泉县东北,旧传桥左右春月芍药花市甚盛。”(据陈思《白石道八歌曲疏证》[五]转引)

【译文】 淮扬一带的著名都会,竹西亭为她增添姿色,我在这里暂时停止自己的行程.经过春风十里扬州路,到处是荠菜和野麦,一片凄清。自从金国兵马渡江南下之后,即使是废池与古木,至今也还是讨厌谈兵。当黄昏将近,号角吹送寒意,眼前所呈现的只是一座空城。

而今,如果聪颖英俊而又善于赏鉴的杜牧,重来此地,一定觉得心惊。他纵然具有风流才思,并能写出“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美好的诗句,也难以表达此时这种凄怆的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一江冷月,随波荡漾,无息无声。谁还想到,桥边的红芍药,一年一度,自灭自生。

【集评】 宋·张炎:“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唯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词源》卷下)

清·周济:“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处(《扬州慢》:‘谁左名都,竹西佳处’),……不可不知。”(《宋四家词选》)

清·宋翔凤:“词家之有姜石帚,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如《齐天乐》,伤二帝北狩也。《扬州慢》,惜无意恢复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盖意愈切则辞愈微,屈宋之心,谁能见之?乃长短句中复有白石道人也。”(《乐府余论》)

清·陈廷焯:“白石《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过扬州)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

清·先著、陈洪:“‘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采,非炼字不能,然炼字亦未易到。”(《词洁》)

清·郑文焯:“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寻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此与《凄凉犯》当同属江淮乱后之作。”(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近代·王国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

近代·俞陛云:“此词极写兵后名都荒寒之状。……凡乱后感怀之作,词人所恒有,白石之精到处,凄异之音,沁入纸背,复能以浩气行之,由于天分高而蕴酿深也。近人蒋鹿潭乱后过江诸作,哀音秀句,略能似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冬至。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后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起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两个字——“空”与“惊”。“空”字乃作者初访扬州时所见之客观物景,“惊”字为主观情感,是词作的主题。而“犹厌言兵”四个字,乃在于表现这个“空”字,说明“空”的原因,未可概括全篇。前人以为这四个字可以抵“他人累千百言”,主要强调其韵味,即强调其“包括无限伤乱语”(陈廷焯语),也未曾把它当作全词中心思想。认为此词只就这四个字发挥,我看未必有当。


姜夔《扬州慢》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音“婆”)阳(今江西鄱阳)人。少年时随父流寓于湖北汉阳,父死后流寓于湘、鄂间,结婚后居湖州,常漫游于苏、杭、扬、淮一带,到处依人作客,与当时不少著名的诗词作家都有交往。姜夔(音“奎”)一生未曾入仕,可称为专职词人。他擅长诗、词、书法、音乐,是高人名士的典型,性格潇洒,寄情山水烟光,所写爱情题材的词,题意真挚而不浮艳,有些词中也表露了一些关怀祖国命运的情思。他的词属于“婉约派”,风格清幽峭拔,音调谐婉,辞语精美,但有的过于追求形式,意境不深。

这是一首就扬州几遭金兵蹂躏,追怀丧乱,感慨今昔的词。作者在词题下有序说: “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即1176年冬至那天),予过维扬(扬州),夜雪初霁(晴),荠麦弥望(满目),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制词牌),千岩老人(诗人萧德藻,姜夔是他的侄女婿)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作者自己道出词中的题旨所在。江苏的扬州,在隋唐时代是交通冲要,并以歌舞繁华之地著名。宋王朝南南后,金兵加紧南侵活动,曾两次侵陷扬州(1129、1161),使城市受到严重破坏。作者过扬州时节虽是第二次大破坏的十五年之后,但所见仍是一片“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为此他非常恨怨金兵的野蛮破坏,也异常惋惜这座名城的繁华难再。在姜词中,这是一首现实性较强、情景描写逼真、感慨深沉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宋词中的名篇,其中的许多佳句,多被后人称道。

作者写这首词是要悲吟城市繁华的被毁,同情人民苦难的深重,而写出来又还是自己的“婉约派”的风格,为此作者用了今昔对比的写法。对昔时的繁荣,以清淡、俏丽的色调描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而这里风月繁华,更有唐人杜牧的“俊赏”,有“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为证。这样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从现实到历史的追溯,都有了具体形象确证。对比之下,今时的破败,则令人触目惊心,以致就是杜牧来看了,也会感到伤情难赋的。作者以浓重的色调,描画了可悲可怕的一片惨痛情景: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那有名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扬州有名的杜牧,也会是“算而今重到须惊。”

在古典诗文中,写战争造成的国破城荒,人民所受的战乱痛苦,多有细致入微、惊心动魄的作品,如蔡文姬《悲愤诗》,鲍照《芜城赋》,杜甫的许多诗作,但以词写这种题材,并且写得这样情深笔细,还是不多见的,这出现在姜夔笔下,尤其令人感到可贵。


唐宋词之《姜夔《扬州慢》》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姜夔《扬州慢》姜 夔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1),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②霁:雨雪停止,云雾散开。③弥望:满眼。④千岩老人:萧德藻的号。⑤淮左:淮扬一带,宋置淮南东路,亦称淮左。⑥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⑦春风十里:唐代杜牧《赠别二首》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⑧杜郎:指晚唐诗人杜牧。⑨豆蔻词工:杜牧《赠别二首》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⑩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11)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沈括《补笔谈》,二十四桥指扬州很有名的二十四座桥,而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

鉴赏 姜夔少以词名,精通音律,能自制曲,常常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音律,这是对于词的形式的大胆创新。《扬州慢》就是姜夔自度之曲,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他经过扬州,看到这座昔日无限繁华的城市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心中引发无尽悲凉,因此满怀凄怆地写下了这首慢词。

“黍离之悲”也许是姜夔能够献给扬州的最真切的感情了,当昔日的繁华被战火焚尽,当歌舞升平被哀鸿遍野取代,他能做的只能是哀叹和痛惜。“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眼前所见的景象,让他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周,周大夫经过故宗庙宗室,见昔日宫殿尽为禾黍,感慨周室之颠覆,不忍离去,而作《黍离》之诗,作者此时的心情和古人是何其相似。

词的上阕写他经过扬州城的所见所闻。

“名都”点明了扬州在淮扬一带的地位的重要性,“佳处”则点明竹西亭又是扬州城中的著名古迹。就是这么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名城,给了人无限美好的遐想,所以初次经过扬州,便忍不住要“解鞍少驻初程”。开篇即写扬州与竹西的繁华与美丽,正是为下文写它的破落与荒凉作铺垫,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沙汀丛树图 【宋】 惠崇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春风十里的扬州,在杜牧笔下是如此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然而此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情景。亭台楼阁都荒芜了,一路行来,只有青青的荠麦映入眼帘。春风十里何时才能再见,它留下的只是记忆中的盛景,而眼前的荠麦只能让人想起“彼黍离离”的慨叹,繁华瞬间化为尘土,这是多么深的悲哀。

扬州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转折点就在于金人的南侵。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初犯扬州,大肆劫掠,时在姜夔作此词前四十余年,其后绍兴三十一年、隆兴二年,淮南皆曾被侵,则在此词前十余年。这首词描写的就是金人入侵淮扬后留下的破落场景。在作者眼里,废弃的城池与高大的树木仿佛都有了人格特征、人的感情,它们对那场战争厌恶到了极点,而不愿意开口说起,更不用说那遭受金人铁蹄蹂躏的百姓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创伤更是有着切肤之痛。词到这里沉痛到了极点。

接着宕开一笔,描写在扬州城里的所闻。时间已渐近黄昏,不知从何处传来戍角之声,在空城里响起,显得格外凄清、悲凉。“寒”本来用来形容气候,是人的触觉的感受,然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声音,写人的听觉,孤独、清寂的心境再也无所逃逸。

下阕写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两年,写下“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与“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等这样工巧精美、情深意浓的诗句。这些诗记载着扬州昔日的歌舞繁华,记录了它曾经的辉煌。然而词人不无沉痛地想到,如果今天杜牧故地重游,看到历经战火的扬州一派凋敝荒凉的景象,那该是多么吃惊啊,繁荣与残破的对比,昨日与今天的落差,都蕴藏在“须惊”二字之中。想象中杜牧的心境其实也是词人的心境,震惊与悲哀令他无法用轻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黍离之悲”的意味进一步深化。

今日的扬州城已经面目全非了,余下的只有杜牧诗中曾写到的二十四桥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月明之夜,玉人吹箫的美好传说已经全然消失了踪迹。桥下荡漾的水波中,只有一弯冷月映照在水面,凄清无声。“冷月无声”,看似无理,其实更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冷寂,自然地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及对今日的感慨。

卒章以桥边红药的无情反衬人的难以忘情。唐岑参曾有诗云“庭树不知人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全非的失落。这里写红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桥边的红药年年自开自落,如今却无人欣赏,或是无心欣赏了,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常迎春)

集评 清《许昂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府城东北有竹西亭,故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梢头二月初’及‘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皆牧之句。”(《词综偶评》)

清《 先著:“‘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词洁辑评》卷四)

链接 《扬州慢》词牌。《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本词就是这一词牌的创始之作和代表作之一。定格为双调,九十八字,上下片均四平韵。清代词人查慎行易其名曰《郎州慢》。

姜夔与萧德藻。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号千岩老人),其卓特的文才深受萧氏的赏识,萧氏便把侄女嫁给了姜夔。自此之后,姜夔遂依萧德藻寓居于湖州(今属浙江),卜居弁山白石洞下,此便是姜夔白石之号的来历。经萧德藻介绍,姜夔以诗谒见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称其“于文无所不工”,并介绍他拜会范成大。姜夔自此同一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结成翰墨交谊,不断往来于湖州、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绍熙二年(1191),他冒雪赴苏州石湖别墅访范成大,应约写成《暗香》《疏影》两首传世名作。


姜夔《扬州慢》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姜夔《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于淳熙三年 (1176) 冬至。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后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起占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词附小序一则,交代写作背景,序文与词章,内容各有侧重。序文着重写实,所谓“夜雪初霁,荠麦弥望”,这是“春风十里扬州路”所见景象,所谓“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这是城内景象。词章除照应序文所写景象外,乃着重从虚处用笔,发挥想象,以勾起感时伤乱的怀古情思。

起调三句谓扬州城乃古之闻名都市。宋朝设置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为其首府。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景色宜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云:“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作者初次到扬州,颇想领略其绮丽风光。三句入题并交代行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句展现场景,这是序文所写“荠麦弥望”的景象,谓杜牧笔下的十里街衢,而今已是一片废墟,到处是自生的荠麦与野麦。这一景象不能不使作者大失所望。因此,接着写“入其城”后所见。“废池乔木”,这是眼前实景;“犹厌言兵”,这是诗人想象。言兵,即言两次“胡马窥江”之兵事。据载: 建炎三年 (1129),金兵占领扬州,焚掠一空。绍兴二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又复大举南侵,扬州再度受到破坏。词章所言当与两次兵事有关。三句所写,照应序文所展现的城内景象,并揭示今昔变化的历史根源。上结三句写“入其城”后所闻,黄昏清角,这是眼前实景,着一“空”字,即将上文所写四顾萧条的景象来个总归纳,并使得回荡在这座空城的号角声显得更加凄凉。这是上片,照应序文所写。展现城内、城外的萧条景象。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发议论,进一步抒发伤感情思。过片二句,由与扬州有密切关系的诗人杜牧为转折,集中到一个“惊”字上,这是词章的“眼”。唐代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留下了赞颂扬州的美好诗章,如果这位风流才子重游到此,必定为此巨大变化而大吃一惊。接着,词章以两个具体事例,说明这一“惊”字。第一,经过战乱,这座繁华的城市已是一座空城,以前的秦楼楚馆,歌儿舞女,已不复存在,因此,纵使有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这一生活体验并能写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这一工巧诗篇的杜郎,也将无法抒写自己的一往深情。第二,在这座空城里,二十四桥仍在,但人事已非,杜郎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的景象,而今也已不复存在,眼前只有清冷的月光在水中荡漾。这两件事,都是足以令诗人杜牧重到时为之惊叹的。最后以“桥边红药”作结,谓红芍药年年盛开,但又有谁能够欣赏呢? 一个“念”字,充满怜惜之情。熬拍二句,不说“重到须惊”之可怜惜,反说红药无人欣赏之可怜惜,故意将词笔宕开,表面上突出了物,实际上仍为了人,即为了表现作者对于这座空城的感伤情思。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两个字——“空”与“惊”。“空”字乃作者初访扬州时所见之客观物景,“惊”字为主观情感,是词作的主题。而“犹厌言兵”四个字,乃在于表现这个“空”字,说明“空”的原因,未可概括全篇。前人以为这四个字可以抵“他人累千百言”,主要强调其韵味,即强调其“包括无限伤乱语”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也未把它当作全词中心思想。有人说此词,只就这四个字发挥,我看未必有当。


古代诗歌之姜夔《扬州慢》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2。入春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3。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4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6。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7。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8。纵豆蔻词工9,青楼梦好10,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2

【注释】

1.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维扬:江苏省扬州市之别称。《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人每以“维扬”为地名。

2.荠麦:荠麦为野生麦子。

3.戍角:军营的号角。

4.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晚年居湖州(今属浙江),爱其地弁山千岩竞秀,自号千岩老人,曾以侄女妻姜夔。黍离之悲:《诗经·王风》有《黍离》篇,因其首句云:“彼黍离离”。此篇谓周朝志士经过故都,见宫室长满禾黍,彷徨不忍去,故作此以寄慨。后人每以此表示故国之思。

5.淮左:宋时在淮扬一带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祥智寺侧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祥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6.春风十里: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句回顾旧时扬州繁华景致。

7.胡马窥江: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及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犯。扬州均受侵扰。此指二犯扬州。江,即长江。

8.杜郎俊赏:扬州为杜牧游赏之地。谓其聪颖英俊,善赏鉴。

9.豆蔻词工:指杜牧《赠别》诗。

10.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

11.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说桥名,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时有二十四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12.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桥边盛产红药(芍花)。另说,《一统志》有云:“扬州府开明桥,在甘泉县东北,旧传桥左右春月芍药花市甚盛”(据陈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证》〔五〕转引)。

今译



扬州,以淮左名都著称,

竹西,更为她增添佳影,

我在这里,解鞍歇马,

欲少住一程。

一路上,十里春风

的扬州路,长满野麦,

一望凄清。

自从金人南下之后,

即便是废池乔木,

也讨厌谈兵。

渐渐地,黄昏降临,

响起了清寒的号角声,

孤伶伶,一座空城。



扬州,紧紧联系杜牧的诗名,

即使这位风流才子再生,

今日观此,也会心惊。

纵令他当年写下“豆蔻梢头”的佳句,

纵令他有“十年一觉”的扬州美梦,

此时,也难以表达他的心情。

当年,杜诗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中

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

却只有一江冷月,在波心荡游,

悄然无声。

想那桥边的芍药

如血般艳红,

也不知她们,年年

为谁而生?

姜夔《扬州慢》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浮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选自《全宋词》。

《扬州慢》是词人留传下来的最早作品,是三十二岁沿江东下过扬州时所作。

词前的序交代了创作时间: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创作契机:感慨今昔;千岩老人对此词的评论:具有和《诗经·王风·黍离》悲叹周王朝衰亡一样的亡国悲痛之情。千岩老人是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他赏识姜夔,以侄女嫁之。写作此词时,姜夔还不认识他,可能《序》是后来补写的。

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以一联对句,点出古城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空城”反衬。淮左,指淮南东路,宋朝以扬州为淮南东路治所。竹西,指竹西亭,扬州名胜。扬州在隋、唐时代是极为繁华的城市。隋炀帝下扬州曾“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唐代以扬州为淮南重镇,而且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晚唐诗人杜牧曾写出过“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等佳丽诗句,可见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风景名胜之美妙。“解鞍少驻初程”,点出词人此行是初到扬州,而且是抱着很大希望来观赏久仰盛名的都城的。然而,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代,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眼前只有“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的悲景,这里已是一座野麦荠草丛生的荒城,虽然是春风飘拂,但却是一片萧条景象。感慨之深与杜甫《春望》的“城春草木深”相同,令人顿生“彼黍离离”的伤时感乱之情。是谁破坏了这座美丽繁华的“名都”?“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了回答。“胡马窥江”,指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国骑兵的多次南侵到长江边,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次,金主完颜亮兵临扬州城,扬州被洗劫一空,他还立马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发誓要攻下南宋的京都临安(今杭州),赋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里说的“废池乔木”,指洗劫后的残迹;“犹厌言兵”,极写人们对金兵蹂躏践踏的切齿之痛。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写兵灾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写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就是《序》中说的“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进一步渲染这座历史名城今日的荒凉。黄昏往往是悲伤的时刻,加上清角悲鸣,使人感到凄凉。何况这悲角在空城中吹,更使人感到心寒。“吹寒”二字,写得极为沉痛,写出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的感受,渲染出一种孤峭幽冷的意境。可叹的是当时南宋朝廷上无抗金北伐之意,下无同仇敌忾之兵,黄昏中的清角声在空城回响,又使词人感到多么可悲!上片纪行写景,写景中已寄寓了词人的伤感。

下片换头即引出晚唐诗人杜牧。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在扬州任淮南节度推官、转掌书记,那时他才三十岁出头,“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人称“杜郎”。他风流潇洒,写下了不少关于扬州繁华的诗篇,诗风俊逸。可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词人料想风流俊逸的杜牧而今如果返回扬州,一定会对扬州变得如此荒凉而感到吃惊。“杜郎俊赏”与上片“名都”、“佳处”照应,“重到须惊”与上片的“荠麦”、“废池乔木”照应,“算而今”三字联结将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作鲜明对比。着一“惊”字,表达了变化之大,感慨之深。“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化用杜牧诗意。“豆蔻”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出自《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用“纵”字虚拟,即使写出“豆蔻”“青楼”“扬州梦”这样名诗的杜牧,而今也难以再对扬州吟赋深情的篇章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是扬州昔日繁华的象征,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句。而今空城草深,玉人不见,惟见二十四桥底下水中的一弯冷月,在波中荡漾。词人从桥下之波和波心之月,渲染景物凄凉悲哀,“冷”、“无声”愈衬意境的幽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融景于情,将词意又补进一层,以反诘结句,发人警省。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句,寄寓深沉的国破家亡之痛!

全词贯穿着黍离之悲,寄寓家国之恨,邓廷桢说:“其时临安半璧,相率恬熙。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融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故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双砚斋词话》)可谓知言之论。


唐宋词之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姜夔《扬州慢》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2。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3。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4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6。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7。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8。纵豆蔻词工9,青楼梦好10,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2



【释】

1.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维扬:江苏省扬州市之别称。《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人每以“维扬”为地名。

2.荠麦:荠麦为野生麦子。

3.戍角:军营的号角。

4.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晚年居湖州(今属浙江),爱其地弃山千岩竞秀,自号千岩老人,曾以侄女妻姜夔。黍离之悲:《诗经·王风》有《黍离》篇,因其首句云:“彼黍离离”。此篇谓周朝志士经过故都,见宫室长满禾黍,彷徨不忍去,故作此以寄慨。后人每以此表示故国之思。

5.淮左:宋时在淮扬一带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竹西:扬州城东祥智寺侧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祥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6.春风十里: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句回顾旧时扬州繁华景致。

7.胡马窥江: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及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犯。扬州均受侵扰。此指二犯扬州。江,即长江。

8.杜郎俊赏:扬州为杜牧游赏之地。谓其聪颖英俊,善赏鉴。

9. 豆蔻词工:指杜牧《赠别》诗。

10.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

11.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说桥名,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时有二十四名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12.桥边红药: 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桥边盛产红药(芍药)。另说,《一统志》有云:“扬州府开明桥,在甘泉县东北,旧传桥左右春月芍药花市甚盛”(据陈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证》〔五〕转引)。



【译】

扬州,以淮左名都著称,

竹西,更为她增添佳影,

我在这里,解鞍歇马,

欲稍驻一程。

一路上,十里春风

的扬州路,长满野麦,

一望凄清。

自从金人南下之后,

即便是废池乔木,

也讨厌谈兵。

渐渐地,黄昏降临,

响起了清寒的号角声,

孤伶伶,一座空城。



扬州,紧紧联系杜牧的诗名,

即使这位风流才子再生,

今日观此,也会心惊。

纵令他当年写下“豆蔻梢头”的佳句,

纵令他有“十年一觉”的扬州美梦,

此时,也难以表达他的心情。

当年,杜诗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中

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

却只有一江冷月,在波心荡游,

悄然无声。

想那桥边的芍药

如血般艳红,

也不知她们,年年

为谁而生?



【评】

此词极写兵后名都荒寒之状。淳熙三年(1176)冬至,词人初访扬州。此时之扬州,经历战火的洗劫已16年(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而一代繁华的扬州,依然是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无限感慨,遂有此词。

起首三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交待地点及事由,稍嫌累重,盖因词人尚未入境也。自“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入佳境,清人陈廷焯体会:“‘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

至下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始为高潮。清人先著陈洪评析:“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字亦未易到”(《词洁》)。不独如此,即如“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反用杜牧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言杜牧笔下之扬州, “二十四桥”仍在,却只是“冷月无声”,何处还有“玉人吹箫”呢?此余味之所在也。

余者,词的“空”字、“惊”字,都为体会而深中肯綮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