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螳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螳螂 【概况】: 异名 不过、 基源 为螳螂科Paratenodera属动物大刀螂、小螳螂属小刀螂的全虫。 原动物 中华螳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和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nberg) 历史 螳螂首载于《别录》。《纲目》:“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按其所述,与当今所用之螳螂吻合。 形态 大刀螂,体形较大,呈黄褐色或绿色,长约7cm。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中纵沟两旁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其后方有细齿,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性腹部特别膨大。 足3对,细长。前胸足粗大,为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6个以上,腿节下外缘有短棘4个,以第2个最大。 (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77页) 生境与分布 栖于草丛及树枝上,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小刀螂 体形大小中等,长4.8~6.5cm,色灰褐至暗褐,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 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 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图见《中药大辞典》.2677页)。其余同大刀螂。 。【生药】:采集 秋季捕捉,处死,晒干或烘干备用。 【药性】: 性味 甘、咸,温。 功效 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 主治 《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蚀疣目。”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 方选和验方 ❶ 螳螂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五疳,羸瘦腹胀,不欲乳食;螳螂1g,蜗牛子、蝉衣各7枚,丁香、蟾酥、地龙各0.5g,蛇蜕皮灰、麝香末各3g。 研为散,每服1.5g,粥汤调下。 ❸ 《中药大辞典》:“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1只(晒干),净冰片3g,硼砂2g,正绿萼梅(去蒂)1.5g。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 ” 单方应用 ❶ 《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 李时珍:“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又《医林集要》出箭镞亦用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