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柳永《鹤冲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柳永《鹤冲天》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 ①黄金榜:即黄榜。殿试后朝廷发布的榜文,用黄纸书写,故名。龙头:宋以来称状元为龙头。宋·王禹偁《寄状元孙学士何》诗:“唯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②明代:即明朝,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王禹偁《送于淳中中舍悬车侍养》:诗:“悬车东去谢明朝,摆脱簪缨似一毛。”遗贤:谓有贤才而未被(朝廷)发现者。《尚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优,野无遗贤。” ③风云:《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原谓同类相感,后以之喻人的际遇。④白衣卿相:言身为白衣之士,而有卿相之资。⑤烟花:指妓女。偎红依翠:狎妓之别称。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倡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见宋·陶谷《清异录·释族》)

【译文】 高悬的金榜,暂时没有我的大名。这不过是清明朝代偶然将贤才遗落。名落孙山,怎么办?既然未能身乘风云,出将入相调金鼎,何不恣意任己狂荡?更无须计较得失。我本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尽管仕途失意,还有意中人可堪寻访。就在那烟花巷陌,仿佛绘有图画的屏风半敞着,姑且先去偎红倚翠,寻求慰藉。这种风流韵事,亦足慰平生。青春不过转瞬,还是下决心,把那金榜题名的虚名,换成浅斟低唱的享乐。

【集评】 清·叶申芗:“此亦一时遣怀之作。”(《本事词》)

清·陈廷焯:“耆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荒漫语耳,何足为韵事。”(《白雨斋词话》卷六)

现代·刘永济:“此词乃永初试不及第所作,语皆狂放,……其‘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之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语,乃失意后自傲之言,未必真能轻视科第,不屑求功名者”(《唐五代两宋词选析》)。

【总案】 这首词是作者初试不第后所作。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云:“柳三变喜作小词,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儇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率。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这一变故对柳永一生尤其是仕途影响极大,但似乎并未动摇他对功名的热衷追求,然而作为一名自视颇高的才子,初试不第,出语狂放,亦属自然。同时,这首词把寻访烟花巷陌、偎红依翠作为与金榜题名同样畅快平生的大事,这从柳永的身世、生活理想及情理来看也并不奇怪。这首词作的脉理,即对自己心理的描述相当明晰,它把词人自己内心的因失望而不平、讥刺,而偏激,再到自我安慰、自寻解脱,淋离尽致地表露出来。在这些情绪的起伏变化的背后,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颗辛酸、哀楚的心。


柳永《鹤冲天》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柳永《鹤冲天》

《鹤冲天》·柳永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本事,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云: “柳三变喜作小词,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 ‘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 ‘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缳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率。自称云: ‘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柳永虽然是自称“奉圣旨填词”,实际上是牢骚话。

这首词,明白如话,而却往复回环,心理描绘颇为丰富。一起即宣告自己榜上无名,这对多才的青年柳永是沉重的打击。“明代”句暗含讽刺,不敢直斥。“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这就一任自己放荡吧,何必管它得失呢?内心痛苦,矛盾已极。“才子”两句,又作自我安慰,这也是不得已的解脱语。

下片从“恣狂荡”引申而来,“烟花”二句,点出慰藉地点,“幸有意中人,堪寻访”,这是并不势利的,不以其落第而奚落他,同时和他依偎风流,享受青春的人。“青春都一饷”,真是青春不再,莫负当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忍”字,多少辛酸。“浅斟低唱”,又有多少不可告人的哀楚。这证明柳永后来依然不忘功名,终于“及第已老”。


唐宋词之《柳永《鹤冲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柳永《鹤冲天》

柳永《鹤冲天》柳 永

柳 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11),换了浅斟低唱。

竹院品古图(局部)【明】仇英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黄金榜:即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为金榜。②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③“明代”句:圣明的时代暂时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④风云:际会风云,比喻仕途顺利,有施展才能的机会。⑤得丧:得失。⑥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平民着白衣,因此用来称无功名的人。⑦烟花:指妓女。⑧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⑨偎红翠: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⑩一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11)浮名:指功名。

鉴赏 此词当为柳永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科考不第后所作。柳永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读书十分刻苦,每晚燃烛勤读,以至于崇安当地人将他读书附近的山命名为蜡烛山。柳永年轻时的志向,也不外是走传统的求取功名、兼济天下之路,“龙头望”也说明了当时他对自己才学的强烈自信。出乎意料的科考落第对他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他也从此由书生意气而遁入花红柳绿中。但是一次科举失利却并未使他丧失对自己才华的信心。“偶失”“暂遗”“未遂”,一再说明自己没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是因为时机未到,并非自己的才学不够。况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哪怕是所谓“圣明”朝代,科举考试也不可能没有营私舞弊、遗落贤才的弊病。

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入景的词作有所不同,这首词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傲视功名、风流倜傥的鲜明个性。一首落榜词作,却没有写得凄惨悲恻或者牢骚满腹,反而显得自信而不自伤,放达而不局促。“明代暂遗贤”“未遂风云便”等句,同时蕴涵着作者自己的点点酸楚和对统治集团的讥讽揶揄,它道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许多失意知识分子的内心感受,在获得了广泛共鸣的同时,也深深地刺痛了统治阶级,所以作者终生失意,备受压抑排斥。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载:“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统治阶级的排斥和压抑并没能让他消沉,反而越发张扬。他后来还做过一首《西江月》词云:“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自是白衣卿相。”道出了自信者的时代强音!

舍功名而好风流,很容易被人讥为格调不高。但这首词却又写得情真意切,光风霁月。秦楼楚馆,舞女歌伎,自古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许多贤人达士心虽好之,而口中避之唯恐不及。柳永则不然,他一反常态,率真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烟花巷陌里的女子,她们虽然社会地位卑贱,不如那些贤士大夫们位高名崇,但是却能够知音解意。柳永以善良、真挚之心与舞女歌伎结交,也赢得了她们的尊重和赞赏。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以至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既是“白衣卿相”,又是风流教主,悠游如此温柔之乡,自然欣然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全词意气慷慨,词语流利,历来鼓舞着有志文人反抗统治阶级功名富贵的牢笼,追求真才实学。当然,词中倡导的寻欢作乐,自我麻醉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李飞跃)

集评 刘永济:“此词即仁宗据以落柳永之第者。封建时代,如有失意于科第之人,便生不重视科第之念,乃人主所深恶。此词乃永初试不及第所作,语皆狂放。相传永初名三变,至景祐中及第,改名永,始得磨勘转官。是柳永于科第曾几经挫折而后始得者,其‘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之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语,乃失意后自傲之言,未必真能轻视科第、不屑求名者。”(《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链接 宋代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源于隋,盛于唐。宋循唐、五代制,历太祖、太宗、真宗数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

北宋初期,科目有进士、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武举等,此为常选。又有制举、童子举等。熙宁四年(1071)后,废罢诸科、制举,命诸科举人改应进士科,又另设新科明法。元祐年间,进士科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并设经明行修科、八行科、宏词科等。南宋时,进士科一般仍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此外尚设有武举、制举、博学宏词科等。宋代科举取士共举行了118榜。终宋一代,科目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进士科日益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士人皆以登进士科为荣。

宋代科举考试分解试、礼部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又称乡贡、乡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国子监试(太学试)等不同方式。每逢科场年,在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日。逐场淘汰。宋太祖开宝元年(973)始,皇帝临轩试诗赋,亲试省试合格进士、举人,自此,贡举三级考试制度形成。宋代科举取士制度较唐代严密。自淳化三年(992)起,知贡举官自受诏之日起,全部同时入贡院,与外界隔绝,防止泄密与请托,称锁院。同年三月,对举人试卷实行“糊名考校”。举人纳卷后,密封试卷卷头,即将举人姓名、乡贯糊住,或截去卷头,按次序编成字号,又称“封弥”。大中祥符八年(1015),始置誊录院,将糊名试卷由誊录官指挥书吏抄成副本,命京官校对毕,复送封印院转考官阅卷。经过初评、复评,最后决定等第。宋代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士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相对公正性,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被宋人称为“浅斟低唱”的小唱。小唱乃宋代流行于市井民间的一种歌唱表演形式。据宋人耐德翁《都城纪事》载:“唱叫、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又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妓乐”条亦云:“更有小唱、唱叫、执板、慢曲、曲破,大率轻起重杀,正谓之浅斟低唱。若舞四十大曲,皆为一体。”大致是选取歌舞大曲中的慢曲、曲破等歌唱部分来演唱,可能是清唱,只用拍板伴奏,故谓之“浅斟低唱”。(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