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永《雨霖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永《雨霖铃》《雨霖铃》·柳永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篇著名的描写与情人话别的作品。都门,京城,这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搭起帐篷,设宴送行。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凝噎,喉中气塞,说不出话来。楚天,指南方的天空。经年,年复一年。全篇委婉缠绵,可用“离”、“愁”二字来概括。上片写离别的情景,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时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感集中的表现,生动地刻画出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别离之情。下片写别后愁情,通过对旅途和别后的种种设想表现出来。“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以凄清寂静的气氛,点出主人公的孤零之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②。方留恋处,兰舟催发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⑤,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⑥,更与何人说? ·注 释 ①《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没有心思。 ③兰舟:对船的美称。 ④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沉,沈,通“沉”。楚天:楚地的天空,泛指南方的天空。 ⑤经年:一年。 ⑥风情:深情密意,风月情怀。 ·导读入境 清秋之夜,阵雨乍停,凄楚哽咽的寒蝉声中,在京城门外的长亭上,为离人设帐饯行之宴正在进行中。即将离别的一对恋人,手捧美酒却无心无绪 ,别离的凄苦包围着他们。万分留恋,不忍分别,而分手的时刻终于到了。兰舟将行,船夫已在一声声地催促了。其实两人还有很多很多话要告诉对方,可现在手握着手,两双泪眼相望,竟没有了话说,只剩下无声的哽咽。想你此去,楚地辽远,暮霭沉沉,千里烟波。 自古多情人就为离别而悲伤,更何况我们相别在这凄冷的清秋时节。这雨后的凄寒、寒蝉的哽咽,都助悲添凉,让人不堪忍受。今日你乘舟而去,酒醒之后不知船已行至何处? 但只见岸边晓风中杨柳依依,一弯残月孤独地挂在天空。你深感孤独寂寞,更惹起满怀相思。你离开我的今后日子里,良辰美景对我也是如同虚设。没有你我又同谁去共赏共享呢? 即便对你怀有千种的相思之情,见不到你,我又向谁去倾诉呢? ·赏 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词的上阙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下阙写别后的痛苦思念,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 这首词写恋人之离情可谓淋漓尽致,情真意切。首先,此词写出了“真景物”。寒蝉雨歇,郊外送别之景,捕捉的是晚秋景物的真实特色,营造出了离别的凄苦。试想,在树上寒蝉凄苦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清冷的景色中,长亭送别,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烟波暮霭”,为设想离人前方路程之景,想你这一走啊,越去越远,千里烟波,愁云滚滚,遥望南天,暮霭沉沉。这便将前路之辽远迷茫尽皆道出。第三景是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信手拈来,本地风光。一夜行舟,醒来早已置身于寥廓的山驿水程中。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写尽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其次,此词写出了“真性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仅是一般的景语,它更是“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情语。柳是送别的象征物,如今在旅舟之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的离愁。“晓风残月”更写出了深一层的感情境界。昨夜还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泪眼”,可今朝醒来,冷风吹去了酒意,唯有一弯残月斜挂天边,内心是何等痛楚。如果没有切肤之感,是无法悬想而得的。 “晓风残月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士祯的两句诗,正道出了后人对这首离别名篇和它作者的无限仰慕之情。 ·思考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本词名句,分析一下它是怎样将情与景交融的?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柳 永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①,骤雨初歇②。都门帐饮无绪③,留恋处、兰舟催发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⑤。念去去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⑧,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⑨,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长亭: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场所。南朝梁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指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④兰舟:据南朝任昉《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⑤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⑥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⑦“暮霭(ǎi)”句: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阴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楚国在南方,故称南天为楚天。⑧经年:年复一年。⑨风情:指男女恋情。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五代】董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作者离开汴京经湖南前往江浙时,是一首与情人话别之作。南朝梁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柳永充分利用《雨霖铃》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来写离情,可谓曲尽其妙。 全词围绕“伤离别”进行构思,情节上起伏跌宕而又层次清晰,语言上声情双绘而又简洁明了。其中,三个意境的布局显得尤为匠心独运,层次井然。先写离别环境,重在借景抒情;次写离别情形,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既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又将离别之伤层层加深和扩展,意境凄婉,感人至深。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创作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先实写离别的三个情节,加上戏剧性的布局和人物细节的刻画,犹如一幅连环画。才“帐饮”,已“无绪”;正“留恋”,又被人“催发”,一承一转,语未了,意未尽,事已转。整体上所描绘的意境,又犹如一幅水墨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清人周济云:“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如“念去去”一句,上承“凝噎”,下启“千里”。这里的“念”字读去声,“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读时沉郁顿挫而又道出了身不由己,让人倍感前途茫然。作者又同时虚写了三个时空,将离情别绪无限地延展开去。“千里”以外、“杨柳岸”“良辰好景”之地,一程远似一程;“今宵”“酒醒”的拂晓、“此去经年”,一层深似一层,将绵密不断的离愁别绪笼括全篇,道尽了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凄恻情景。“对长亭晚”的凄凉况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沉郁顿挫,更加使人读之感同身受,神情黯然。正如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在《草堂诗馀隽》中所言:“‘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全篇情景交融,意致缠绵,凄恻哀婉,体现了柳词风格,也是柳永词代表作之一。(李飞跃) 集评 宋《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吹剑续录》) 清《张德瀛:“耆卿词多本色语,所谓有井水处,能歌柳词,时人为之语曰‘晓风残月柳三变’,又曰‘露花倒影柳屯田’,非虚誉也。特其词婉而不文,语纤而气雌下,盖骫骳从俗者。以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旨绳之,则望景先逝矣。胡致堂谓为掩众制而尽其妙,盖耳食之言耳。”(《词徵》卷五) 链接 《雨霖铃》词牌。《雨霖铃》,一作《雨淋铃》,本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有云:“《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双调,一百零三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也有用平韵的。 词之阳刚阴柔。词之初起阶段,由于时代精神、审美风尚及音乐艺术的制约,大约只有阴柔婉美一体。到北宋中期,苏轼等人崛起词坛之后,言志抒怀的词逐渐增多,词不单用来应歌佐欢,也用来抒写士大夫之逸怀浩气,于是出现了阳刚壮美的一派词,与传统的柔美之词并立争辉。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那位善歌幕士对苏轼、柳永两家词风的评论(详见本词集评),就客观地反映了当时词坛阳刚、阴柔两大类型风格并立的现实。此后词史上风格流派不断发展演变,但无论体派如何纷繁,都大致可以区分为偏于阳刚或偏于阴柔两大类。词的阳刚阴柔,各擅其美,各有价值,不可偏废。古代词论家常将阳刚、阴柔两大类型的词来进行对比评论,强分“正宗”“别调”,强分“正”与“变”,为何者为“正统”而争论不休,这实在大可不必。词体词风的发展,无疑是应时而变、因人而异的。《文心雕龙》早就指出:文学风格是“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的,“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况且从作家的个性气质来看,“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从文学表现不同内容所需的不同风格气势来看,“文之任势,势有刚柔”,刚美、柔美两类作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极为合理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阳刚、阴柔两种美并非互相排拒、绝对对立的关系,而常常是互为参照、互相影响乃至互相融合的。举例来说,辛弃疾是偏于阳刚之美的词人,但他的词作中除了“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壮美之外,也有写得与晏幾道、秦观等人一样优美的“秾纤绵密”之什,还有摧刚为柔、以“花间丽语”抒悲壮之情的若干作品;姜夔一向被认为是偏于阴柔之美的词人,但是他作词常常是有意识地融刚、柔为一体,他的不少爱情词都以健笔写柔情,从而使其总体上呈现“清空骚雅”的风格特征。(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柳永《雨霖铃》《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④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⑤ 【注释】 ①骤雨:突然而至的雨。初歇:刚停止。②都门:京都城门。帐饮:古人送别,常设帐于城外或路口亭内等处,摆宴饯别。兰舟:木兰舟。任昉《述异记》卷下:“七里洲,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为船的美称。③去去:去而又去,远去。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暮霭沉沉:晚间云雾十分浓黯。楚天:古代江南属楚国,因称江南的天空为楚天。④经年:年复一年。虚设:徒然设置。⑤风情: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怀。 【译文】 秋蝉不停地悲哀鸣唱。长亭上空暮色苍茫,刚刚下过骤雨一场。在城门旁的帐幕中饮别,哪有心里举盏?正难舍难分的时候,船儿却催着要启航。我们紧握着手,互相凝视着泪眼,千言万语都咽在心房。可怜我这一次远去茫茫千里,迷蒙的烟雾正弥漫着无垠的南方。历来多情的人都为离别而悲伤。更难受的是,我们在这冷落凄清的秋天分别,倍使人惆怅?今晚酒醒时我到了什么地方?在那杨柳参差的岸边,晨风料峭,半轮残月斜挂在柳梢上。这次一去要离别整年时光,就算遇上好日子、好风景,也无心游赏。纵使我心里怀有千般深情万般厚意,又能对谁倾诉衷肠? (杨光治译) 【集评】 宋·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说郛》卷二十四引《吹剑续录》) 金·王喆:“词中味,与道相谒。一句分明,便悟彻。耆卿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解佩令》词) 明·李攀龙:“‘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已赊。真所谓善传神者。”(《草堂诗余隽》) 明·王世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外,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艺苑卮言》) 清·沈谦:“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怳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填词杂说》) 清·贺裳:“柳屯田‘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讥为梢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皱水轩词筌》) 清·吴衡照:“词有袭前人语而得名者,虽大家不免。如贺方回‘梅子黄时雨’,耆卿‘杨柳岸晓风残月’……惟善于调度,正不以有蓝本为嫌。”(《莲子居词话》卷一) 清·黄苏:“《雨霖铃》,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尔稳惬。”(《蓼园词评》) 清·刘熙载:“词有点有染。柳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点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艺概》卷四) 【总案】 柳永于景佑元年(1034)及第入仕后,久困选调,长期过着风萍浪梗的宦游生活。独特的生活体验,使词人尤工羁旅行役之词。而此词又属这一类词中的首屈一指者,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词人善于捕捉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意象,如凄切的寒蝉,沉沉的暮霭……构成一个悲苦的艺术境界,有力地渲染了离别时那种难堪场面和情感氛围,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且以重墨展示离别之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流程。通过对别后境遇的想象,把词人依依不舍的恋情和透骨的相思表露无遗。同时也使词境由实而虚,虚实相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将读者引入一个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词人还将绘画中点染的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宛转自如。其艺术技巧之圆熟高超,堪称《乐章集》中的压卷之作。 柳永《雨霖铃》《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约987—1053之间),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所以又名柳七。福建崇安人,宋仁宗景佑年间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是北宋著名的词人。柳永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但由于屡争不得,遂失意无聊,流连烟花巷陌,偎红倚翠,变成了违俗背礼的失意文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以视之为自我深刻写照。柳永的词主要是描写城市风光、歌妓生活、羁旅行役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不满。柳永的词中有真情实感,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超地步,并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当时天下咏之,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这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中心写的是宦途奔波与浓情欢聚的矛盾,作者以深情细笔描绘了一幅秋日别离图。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词人要离开汴京远去南方,他的女友为他在城外的长亭送别,当时骤雨初停,寒蝉哀鸣,给一对多情人的离别更增加了无限的哀怨。他们正在愁饮别离酒的时候,船家催促行人上船出发,词人无奈,满眼流泪,痛苦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与情人握手告别。想到自己要远远地南去,前途多有阻难,看不见出路,对于此地的别离就更感难过。离别从来是使人伤情的,而冷落的秋天的离别,就更使人难以忍受。设想到开船以后,酒消人醒,将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可惜从今以后,有多少良辰好景怕也引不起我的兴致,如同虚设,因为知心人不在身边,即使有无限的风流情意,也无处诉说了。 全词是写离别场景和离人心理,两者从离别事端发生,各自伸展扩延,使都门帐接“千里烟波”,无语处透“千种风情”,场景加重心理,心理染浓场景,成为宋词中结构严密、情思连贯、风格特异、语言畅达的拔萃之篇。 词中把离别的场所放在一个多具条件的地方。地点是在城门外靠近河岸的长亭旁,离人设帐饮别,时当秋天雨后的傍晚,周围正有寒蝉凄切哀鸣;船家为了赶行水程,还一直催促早行。细分起来,这种场景构成中有九层触发离情的条件,重重地压在了离别人的心上,每一层都能加重离人的愁苦,所以一对多情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本来已经有如此浓重深切的别情,离别人还心念分别之远,使“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成为离别场景的延伸,这无疑地要使“泪眼”多泪, “凝噎”更甚的。楚天的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是离别人出于通常想象的情造之景,这是长亭晚时流泪眼中的心色,它不仅要给楚天染上心理色调,也要给眼下的秋光和前路上的风景染上特有的心理色调。在词的下片中有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秋节的冷落凄清,岸上的萧条杨柳,凉风残月,莫不是离愁别恨的外在化表现。离别的心理色调,在词中是能染变一切的,未来时间里的“良辰好景”,等于虚设无用,差不多把此后人生的色调都改变了,这可能不是轻薄子弟的夸张之辞。 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 今译 寒蝉哀鸣凄切, 江边急雨初歇, 夜幕初上十里长亭, 人儿要离别。 美酒佳肴全无意绪, 设帐在京门郊野。 正到留恋之处, 舟人声声催促。 手拉着手儿泪眼凝视, 千言万语,欲说时 却又哽咽。 想今日一去 烟波千里相隔, 烟霭波涛、沉沉暮色, 楚天南国空阔。 自古以来,最令人销魂落魄之事 莫过于离别。 更何况,偏又在这 冷冷落落的 清秋佳节。 此时我身沉醉, 酒醒后,我身在何处? 当只有 杨柳拂岸, 晨风吹拂, 一弯残月。 这逾年的离别, 那离别中的岁月, 美好的时辰景色, 都化为虚设。 即使有千种风情, 又向谁来诉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