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荩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荩草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菉草(《诗经》),王刍(《毛诗传》),蓐、鸱脚莎(《纲目》),马牙草(《吉林中草药》)。

基源 为禾本科荩草属植物荩草或中亚荩草的全草。荩草属全世界有20种;中国有10种。

其中有1种、2变种入药。

原植物 正品荩草为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Phalaris hispida Thunb.),又名细叶莠竹(广州植物志),马耳朵草(河北)。还有中亚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var centrasiaticum(Griseb.)Honda(Pleuroplitis centrasiatica Griseb.)也常入药。

历史 始载于《本经》:“生青衣川谷,九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唐本草》载:“青衣县名,今处处平泽溪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俗名菉蓐草。”以上所述,符合本种形态。

形态 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秆细弱,无毛,高30~60cm,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著地易生根。叶鞘短于节间,具短硬疣毛;叶舌膜质,长0.6~1mm;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0.8~1.5cm,基部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

总状花序细弱,长1.5~4cm,2~10枚呈指状排列;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但边缘膜质,具7~9脉,脉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第二颖近膜质,与第一颖等长,先端尖,外稃透明膜质,第一外稃长圆形,长为第一颖的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长6~9mm,下部扭转;雄蕊2.有柄小穗退化仅剩针状刺,柄长0.2~1mm。花果期9~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14页.图76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

分布中国各地。旧大陆的温暖地区也有分布。

中亚荩草与荩草的主要区别为叶片两面有毛;小穗具芒较长。花果期6~9月。生长于山坡草地和荫湿之处。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

全草含木犀草素单阿拉伯糖甙和荩草黄酮(Arthraxis)。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1

【药性】:

性味 苦,平。

《本经》:“苦,平。”

功效 止咳,定喘,杀虫解毒。

主治 久咳气喘,肺结核,肝炎,咽喉炎,淋巴结炎,乳腺炎,恶疮疥癣。 ❶ 《本经》:“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
❷ 《药性论》:“治一切恶疮。”
❸ 《吉林中草药》:“驱寒定喘。”
❹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降逆,止咳平喘,解毒,祛风湿。治肝炎,久咳气喘,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

外用治疥癣,皮肤瘙痒,痈疮。”
❺ 《新华本草纲要》:“治哮喘,外感风寒咳嗽。外洗治疮疡。常用于治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畏鼠妇。”。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吉林中草药》:“治气喘上气:荩草12g,水煎服,日2服。”
❷ 《吉林中草药》:“治恶疮疥癣:荩草捣烂敷患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