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免疫增强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or能提高机体原来低下的免疫功能的药物叫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对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重要意义,在防治疾病中应用很广泛,如预防接种用的各种菌苗、疫苗、类毒素;用以治病用的含有特殊抗体的各种免疫血清、转移因子等。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or亦称免疫调节剂或免疫激活剂。它能通过不同作用方式,或是激活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功能,或是刺激免疫母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提高机体抗病原微生物能力和抑制癌细胞增殖。临床用作抗肿瘤药的辅助药物,或用于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系能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药剂。 棒状杆菌菌苗(Corynebacterium parvum,CP) 是培养的棒状杆菌制成的无活菌苗,具有较强的佐剂活性,并强烈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使脾脏增大,提高碳廓清反应等。 CP菌苗腹腔注射用以治疗肿瘤,也可经胸腺、胸膜内、皮下或瘤内注射,通常与手术、化疗或放疗并用。副反应有发热、寒颤、恶心、呕吐和血压升高,偶见肝、肾毒性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苯丁亮氨酸([(2S,3R)-3-氨基-2-羟基-4-苯丁酰]-L-亮氨酸,bestatin) 是1976年从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oreticuli)提取的代谢产物。是细胞膜氨肽酶B (aminopeptidase B)和亮氨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的竞争性抑制剂,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和抗肿瘤的作用。用于肿瘤病人可使E-花环形成细胞数增加并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力。大剂量则使T细胞百分率降低,可减轻由于化疗引起的副作用。 口服后约85%由尿中排出,其中7~15%以代谢产物对羟基苯丁亮氨酸排出。后者有抑制氨肽酶B的作用,其免疫增强作用较母体为强。 左旋咪唑(levamisole) 原为驱虫药(见“四咪唑和左旋咪唑”条),1971年发现能增强动物的抗感染力,是口服有效的合成免疫增强剂。 左旋咪唑能使功能低下的T细胞和吞噬细胞恢复正常,而对B细胞无直接作用;在体内能诱导T细胞的早期前体细胞分化为具有功能的成熟细胞,促进粒细胞生成。在治疗剂量下对正常免疫功能无增强作用,称为“免疫正常化剂”或“免疫恢复剂”。左旋咪唑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从: ❶调节环核苷酸平衡; ❷模拟胸腺素样作用; ❸清除游离基作用等加以解释。 左旋咪唑口服、肌内或皮下注射吸收快,成人一次口服150mg后2~4h内血中高峰可达0.5μg/ml。半寿期约为4h,主要在肝内代谢,尿中排出原形物少于5%。代谢产物消旋2-氧代-3-(2-巯基乙基)-5-苯咪唑啉(OMPI)具有更强的免疫促进作用。 每周连服2天或每2周连服3天,每天2.5mg/kg或80~100mg/m2,可使老年人和原发性免疫缺损的儿童恢复细胞免疫反应;使变态性反应阴性的病人恢复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反复发作的口疮溃疡、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疱疹性角膜炎等。也可作为肿瘤疾病的辅助治疗剂,在治疗、放疗或术后使用。副作用为过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较常见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停药后恢复正常,此外还可发生皮疹、胃肠道症状。以及自身免疫病的症状暂时加剧。 异丙肌苷(isoprinosine) 1970年报道有广泛抗病毒作用,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逆转病毒、肿瘤和X射线引起的免疫抑制,在人骨肉瘤动物模型上还显示单核细胞趋化性和NK细胞活力增强。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或与化学药物合并治疗肿瘤,毒性较低。 胸腺因子 1965年,A.C.Goldstein从小牛胸腺中提取到一组多肽,能补偿由于切除胸腺而引起的免疫缺损,命名为胸腺素(thymosin)。此后,各实验室相继从胸腺或血液中分离到具有类似活性的多肽,如胸腺体液因子(THF),促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血清胸腺因子(FTS)和血清因子(SF)等。1977年,A.L.Goldstein从胸腺素组分5 (TF5)分离到分子量更小的各种酸性多肽,如α1,α5,α7,β3和β4,对T细胞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效。 临床用胸腺素和TF5治疗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病患者。注射前应先作皮试。注射部位常出现红肿、硬结或丘疹等皮肤反应,或有发烧、寒颤、眩晕、肌痛和速发型过敏等副反应。经治疗后,部分病人血中T细胞数增加并使皮肤DH反应转阳性。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是从人体脾、淋巴结组织提出的一种可透析低分子物质,注射给受试者,可将免疫性能输送给受者,不受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或蛋白酶降解,无抗原性和致敏作用。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损引起的疾病和某些慢性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也可作肿瘤患者辅助治疗。 免疫核糖核酸(immune ribonucleic acid,i-RNA) 系免疫动物组织中提取的RNA,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作用,本身无抗原性或致敏作用,也无种族特异性,临床用i-RNA除由人淋巴细胞提取外,还可用特异抗原(如肿瘤)免疫动物的淋巴细胞提取。i-RNA在体内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失活,故应与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如硫酸葡聚糖)合并使用。 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球蛋白 (γ-globulin immune ![]() 辅酶Q(Co-enzyme Q,CoQ,ubiquinone) 又名泛对苯酮。存在于各种动植物组织中,参与线粒体中电子传递过程。动物和人组织中辅酶Q的n值为10,故又名辅酶Q10。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和提高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能力的作用,又能减低致癌剂诱生肿瘤率和逆转磷酰胺和氢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口服30mg/d或肌注2~5mg/d,偶见胃肠道副反应。 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1967年报道人工合成的双链核糖核酸,聚肌苷胞苷酸(Poly I:C)和聚腺苷尿苷酸(Poly A:U)有刺激吞噬功能和促进抗体形成增强机体抵御病毒和细菌感染以及诱生干扰素的作用。(见“干扰素诱生剂”条)。 多糖类(polysaccharides) 19世纪发现细菌脂多糖能抑制肿瘤。1957年从酿酒酵母提取酵母多糖(zymosan),有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后从真菌、地衣、高等动植物提取多糖,如灵芝多糖、云芝多糖(PSK)、互菇多糖、香菇多糖(lentinan)、新茯苓多糖(pachymaran)、猪苓多糖、刺五茄多糖等,有免疫促进和抗肿瘤作用。 ☚ 维生素U 免疫抑制剂 ☛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提高细胞免疫或促进体液免疫功能等,以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 免疫药理学 细菌性免疫增强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