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仙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仙藤 【概况】: 异名 都淋藤(《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 基源 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北马兜铃的茎叶。马兜铃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产39种、2变种、3变型。 原植物 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 北马兜铃A.contorta Bunge 余项参见“马兜铃”条。 另在广东地区以樟科植物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L,作天仙藤用,形态及分布参见“无爷藤”条。 。【生药】:采集 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鉴别 性状 茎细长圆柱形,略弯曲,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褐色,有纵棱及节,节间不等长;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基部心形,暗绿色或淡黄褐色,基生叶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味淡。 显微 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 皮层较窄。中柱鞘纤维6~10余层,连接成环带,外侧的纤维壁厚,内侧逐渐变薄。维管束数个,大小不等。形成层成环。导管类圆形,直径10~17um。有髓部。 (图见《药材学》,图251)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淋润至透,切段,干燥。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茎叶含α-己烯醛(α-Hexenal)、月桂烯(Rnyrcene)等18种挥发性成分。 叶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和Sequoyitol,其混合物具有引诱刺激蝴蝶产卵的作用。另含抗诱变成分。 参考文献 [1]J Nat Prod 1987;50(4)∶769 [2]CA 1990;112∶74264s [3]J Nat Prod 1988;51(5)∶866 。【药理】:参见“马兜铃”条。 【药性】: 性味 苦,温。 ❶ 《图经本草》:“苦,温。微毒。 ” 归经 肝、脾、肾经。 《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 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主治 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腹痛,风湿腰腿疼痛。 ❶ 《图经本草》:“解风劳。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与大黄同服坠胎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作散剂。 外用:煎水洗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 体质虚弱者慎服。 ❶ 《本草汇言》:“诸病属虚损者勿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陈皮、香附、乌药,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两足浮肿❷ 配乳香、没药等治癥瘕,奔豚气。 ❸ 配姜黄、半夏、木瓜,治痰注臂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本草汇言》:“治癥瘕积聚及奔豚气:天仙藤30g,乳香、没药、玄胡索(醋炒)、吴萸、干姜各6g,小茴香15g。共为末,每服9g,好酒调服。 ” ❸ 天仙散(《仙斋直指方》)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9g,片姜黄18g,半夏(制)15g。上锉,每服9g,姜5片煎服,间下千金五苓丸。 ❹ 防己黄芪汤合天仙藤散加减(浙江中医杂志1983;(8))治妊娠肿胀:生黄芪、天仙藤各30g,防己、茯苓、泽泻各15g,生白芍、山药各12g,白术、紫苏叶、陈皮、甘草各6g。 单方应用 ❶ 《孙天仁集效方》:“治疝气作痛:天仙藤30g,好酒200ml,煮至100ml服之。” ” 每服6g;腹痛,炒生姜,小便和酒调下;血气,温酒调服。 。【医药家论述】: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人身之气,顺则和平,逆则痛闷作矣。如杨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气留疝痛,……他如妊娠水肿,面浮气促,男子风劳,久漱不愈,悉以此药治之,无不寝安。盖谓其善于流行血气故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