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韵
音韵学术语。 南北朝人诵读《诗经》觉得不押韵时,往往临时改读字音,以求谐合。这种办法,北周沈重称“协句”,晋徐邈则称为“取韵”。如《诗经·行露》三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经典释文》引徐氏《毛诗音》说:“讼取韵,音才容反”。 因为“讼”是去声字,而上文“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和下文“亦不汝从”,韵脚都是平声字,所以徐氏认为“讼”必须改读为平声“才容反”,才能与平声字“墉、从”押韵。 古韵相押的字,后人用当时语音诵读不相谐合,是因为语音的发展变化,徐氏取韵改读字音,以求今音谐合,是以今律古,缺乏语音发展的历史观点,是错误的。参见“叶韵”条。 |